人民網>>日本頻道>>中日經濟交流網>>經濟聚焦

解局 | 丑聞頻出,是什麼拖累了“日本制造”?

2024年06月06日10:39  來源:新華社

這是2020年6月29日在日本東京拍攝的豐田汽車公司標志。新華社記者杜瀟逸攝

新華社東京6月5日電 日本國土交通省4日、5日先后突擊檢查豐田汽車總部、雅馬哈發動機公司總部,日本車企最新一輪數據造假事件正在持續發酵。與之類似,小林制藥保健品致消費者健康受損、神戶制鋼以次充好、三菱電機常年數據造假……近年來,一件又一件丑聞讓以“工匠精神”為傲的日本制造業備受打擊。

“日本制造”為何近年來頻現丑聞?對日本經濟產生多大影響?打破金字招牌后,日本產品是否還有競爭優勢?新華社記者為您解局——

品質讓位於成本

從神戶制鋼到三菱電機,從日產到豐田,老牌日企近年丑聞頻發。不少日本專家反思,主要原因之一是企業把保証產品品質讓位於成本管理。此外,也存在生產管理、企業倫理和日本相關管理制度有缺陷等問題。

目前正在發酵的車企丑聞始於去年12月。當時,豐田子公司大發被曝30多年間在量產認証測試中造假,涉及其在日本國內生產的全部車型。此后,國土交通省責令其他獲得量產車型認証的汽車、摩托車制造商及相關企業自查。

國土交通省本月3日在官網發表聲明稱,對85家車企的調查結果顯示,豐田、馬自達、雅馬哈發動機、本田、鈴木的38種車型存在認証欺詐問題。豐田汽車公司會長豐田章男3日承認,商品交貨期短,又被迫多次返工,給最后認証測試階段的員工造成過大壓力。此外,生產周期和程序漫長復雜、沒有人能掌握全部流程等可能都是造假原因。

往前回溯,今年3月,老牌藥企小林制藥公司含紅曲成分保健品被曝致消費者健康受損,多人死亡,引發日本社會震動﹔2021年6月,三菱電機被曝數據造假長達30多年﹔2018年7月,日產汽車公司承認,該公司在日本國內的5家工廠存在尾氣排放和油耗測量數據造假問題﹔2017年10月,鋼鐵生產企業神戶制鋼所承認篡改部分銅、鋁產品檢驗數據,以次充好……

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國內大量企業面臨生產成本上升、利潤率下降的難題,為保住市場份額,各大公司降本提效,把壓縮成本當做首要目標。與此同時,很多歷史悠久的制造業巨頭開始面臨設備老化問題,再加上人口減少導致的招工難等因素,企業運轉壓力倍增。

商業訴訟律師倉橋雄作指出,制造業造假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面對難以達成的目標,不惜違法違規、逾越底線。企業家和管理層必須認識到,做不到的就是做不到、不可能遵守的規則應該予以改變,而不是把難題和責任全壓到一線人員身上。

對於小林制藥的丑聞,日本輿論則認為,紅曲事件背后不僅有小林制藥的生產管理和企業倫理問題,更有日本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缺陷。

經濟復蘇大受影響

日本制造業近年來丑聞不斷,拖累經濟增長。以正在發酵的車企丑聞為例,因為日本汽車工業的產業鏈長、關聯企業眾多,停產和停止出貨時間過長,可能給正在緩慢復蘇的日本經濟帶來重創。

今年1月,豐田集團旗下重要部件商豐田自動織機曝出數據造假丑聞,豐田、日野的部分工廠因供應鏈中斷被迫停工。大發及豐田自動織機造假事件曝光導致日本汽車產業一季度出貨量下降,拖累當季工礦業生產下滑,也成為日本經濟一季度負增長的重要背景之一。日本內閣府5月16日發布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今年第一季度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下降0.5%,按年率計算降幅為2.0%,降幅之大超過媒體和機構預期。

據日本汽車工業會統計,在全部制造業中,汽車行業約佔行業出貨量的20%,包括零部件在內的研發支出佔比近30%,都是制造業中佔比最高的。包括關聯產業在內,汽車行業從業總人口超過550萬。日本大型信用調查公司帝國數據庫統計,截至5月,8大汽車制造商的供應鏈涉及的公司總數為5.9萬家,總交易額約為41.9萬億日元(約合1.94萬億元人民幣)。僅豐田的供應鏈就包含3.9萬家公司,交易總額達20.7萬億日元(約合9600億元人民幣)。

2019年1月7日,在日本橫濱日產汽車公司總部,一名男子從日產標志前經過。新華社記者杜瀟逸攝

中西汽車產業調研公司首席分析師中西孝樹認為,豐田和馬自達的減產規模很可能在2個月內達到2萬輛至3萬輛。瑞穗研究與技術公司高級經濟師酒井才介說,“受此影響,5至6月(經濟)正常化的步伐可能會放緩”。

在小林制藥紅曲事件發生之后,《西日本新聞》在社論中提到,日本功能性標示食品市場規模較前一年同期將縮減大約一成。

制造業走下坡路?

針對日本制造業的現狀,也出現了不少“唱衰”的聲音。一些專家認為,日本制造業在基礎研究方面依然有獨特優勢,與此同時,也應警惕危機可能成為日本制造業走下坡路的拐點。

日本瑞穗銀行商務解決方案部主任研究員湯進認為,日本在材料化學、產業鏈上游有非常雄厚的基礎研究積累,讓中下游可以如魚得水地生產出品質好、性價比高的產品。另外,對於終端產品,日企靈活性強,能做到根據客戶需求來生產、改良。這些都是日本制造業的優勢所在。

2023年6月29日,人們在日本東京澀谷街頭行走。新華社記者張笑宇攝

湯進說,從認証違規事件曝光一事,尚不能斷定日本汽車行業整體在走下坡路。以豐田為例,現在的生產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燃油車技術不用像以前爬坡時期那樣做大規模改良改善,隻要保証產業鏈供應,按流程要求生產即可。不過,近年來隨著電動化智能化技術的發展,日本車企在燃油車時代打造的“皮實、省油、耐操控”等優勢正在消失。光環下的自大和新能源車崛起引起的焦慮是這次集體造假的誘因之一,或許會為日本汽車制造業走下坡路埋下伏筆。

湯進認為,日本汽車行業目前確實存在許多問題。丑聞曝光后,多家企業的多種車型停產,影響到整個產業鏈。他說,雖然此次認証欺詐事件不會從根本上影響日本汽車品牌,但如果日本制造業在經歷這次大規模作弊行為后不進行徹底改善,日本的“工匠精神”今后會光芒不再。在家電、半導體和電子行業被紛紛趕超之后,如果汽車業也開始走下坡路,日本整個制造業都會失去信心。(記者:劉春燕、鐘雅﹔編輯:魯豫、王豐豐、郭倩)

(責編:張璐璐、陳建軍)
踏尋鑒真之路 致力於理解中國的日本青年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