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日本頻道>>中日經濟交流網>>文化採風

(抗戰勝利80周年)追憶豐子愷抗戰藝術路:以筆為槍,不做亡國奴

2025年08月06日13:1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上海8月5日電 (作者 范宇斌)2025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也是中國知名文學家、漫畫家豐子愷逝世50周年。近日,豐子愷之孫、豐子愷研究會會長豐羽在上海接受中新社專訪,追憶豐子愷抗戰藝術路。

  “1937年11月21日,祖父攜家帶口開始逃難。”豐羽回憶道,當時,日軍進犯浙江桐鄉,祖父心愛的故居“緣緣堂”危在旦夕。他立下“寧做流浪漢,不做亡國奴”的誓言,輾轉江西、湖南、湖北、廣西、貴州等地,最終抵達重慶。

  顛沛流離之中,豐子愷以筆為槍,創作抗戰宣傳漫畫,發表抗戰檄文,譜寫抗戰歌曲。其在逃難期間創作的文字與畫作后被編著為《豐子愷·藝術的逃難》一書。

  “相比於讀文章多周折,費思索,看畫一目了然”,豐子愷深知漫畫的宣傳力量。他用簡潔有力的筆觸,描繪出日寇的殘暴和人民的苦難。那些觸目驚心的畫面——母親背著被炸掉頭顱的孩子繼續逃命﹔哺乳中的母親被炸去頭顱,而嬰兒渾然不知……戰爭帶來的生靈涂炭無不震撼人心。

  7月18日,豐子愷之孫、豐子愷研究會會長豐羽在上海接受中新社專訪時介紹豐子愷畫作《轟炸》。  范宇斌 攝

  在江西萍鄉,豐子愷得知“緣緣堂”毀於日軍炮火,怒不可遏,寫下《還我緣緣堂》《告緣緣堂在天之靈》,控訴日本侵略者﹔畫作《積尸數十萬,流血三千裡。我今亦破家,對此可無愧》,表達同仇敵愾之情。

  1938年3月,豐子愷加入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並為《抗戰文藝》題寫刊名。同年,豐子愷在武漢鄉間偶見一棵被砍伐殆盡卻仍抽枝發芽的大樹,這一場景深深觸動了他。他迅速將其入畫,並題詩“大樹被斬伐,生機並不絕。春來怒抽條,氣象何蓬勃。”

  豐羽說:“也就是在這一年,祖父最小的孩子即我父親出生了。祖父預先給孩子取名‘新枚’,代表‘怒抽條’而帶來生機的枝干。”后來,豐子愷還畫了《炮彈作花瓶》,用一枚插著蓮花的炮彈殼,表達對和平的渴望。

  “無論漫畫,還是散文,祖父的作品中始終透露著‘中正平和’的韻味,歷經歲月風雨,仍為當代人所喜愛。”在豐羽看來,這種藝術理念使祖父的作品既有直面現實的勇氣,又飽含人文關懷的溫度。逃難途中,祖父不僅記錄苦難,也描繪祖國的大好河山,用美來激勵人們的愛國情懷。

  1945年抗戰勝利之夜,豐子愷走上街頭歡呼。回家后,他創作了《勝利之夜》,記錄下這歷史性的一刻。次年,他終於回到魂牽夢縈的江南。

  豐子愷常說“人生短,藝術長”。豐羽介紹,今年,上海、貴陽、北京等地將舉辦豐子愷作品展,日本、法國的展覽也在籌備中,希望借由豐子愷作品向世人展現其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背后的中國文化。(完)

(責編:張璐璐、陳建軍)
踏尋鑒真之路 致力於理解中國的日本青年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