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日本頻道>>中日經濟交流網>>中日萬象

丑聞頻出引發質疑,年輕一代不願接手,日本家族企業面臨代際傳承危機

2025年10月21日10:53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王軍】綜合美國消費者新聞與商業頻道(CNBC)及日本《讀賣新聞》等媒體報道,日本百年老字號企業中,超9成屬於家族企業。這些企業不僅維系著傳統產業,也長期發揮著解決社會就業等多種功能,其中不乏豐田、三得利等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型集團。然而,支撐日本經濟的家族企業正遭遇代際傳承危機,而且從中小企業到大型企業,危機呈現出結構性、全國性的趨勢。

報道稱,近年發生的多起丑聞使日本企業的家族經營模式受到巨大質疑。前杰尼斯事務所創始人的性侵事件、二手車巨頭Bigmotor的保險欺詐、小林制藥的“紅曲致死”事件都具有一個共同點——在這些組織內部,創始人家族或其親屬長期處於支配地位,使外部監督機制難以發揮作用。以小林制藥為例,即便事件造成了消費者死亡,企業仍對家族成員“溫和處理”,董事長辭職后繼續擔任顧問領高薪,前社長也仍能留任董事。與此形成對比的是,電梯企業富士達因家族影響力長期阻礙結構改革,最終遭外資股東集體逼宮,創始人家族在2023年被完全擠出經營層。由此可見,日本企業界長期回避的家族治理與現代治理結構間的矛盾正愈發難以調和。

日本帝國數據銀行以該國約27萬家家族企業為樣本的最新調查顯示,2024年后繼無人的企業約佔52.1%,目前有約14.2萬家企業處於無人接班狀態。因經濟活力差異導致的地區分化愈加明顯,三重縣家族企業無人繼承的情況僅佔34.1%,秋田縣則高達72.3%。年輕勞動力的流失、外部阻力與人口老齡化的疊加,讓地方企業面臨的處境更加艱難。

“日本網”報道強調,年輕一代“拒絕繼承”是造成代際傳承危機最直接的原因。調查顯示,68%的經營者子女從小就“不想做父母的工作”,理由主要是“太辛苦”“收入不穩定”“與人生規劃不同”。在制度層面,日本繼承稅最高可達55%,且必須在10個月內繳清,這使企業繼承成本增加、現金流承受極大壓力,迫使許多企業選擇停業甚至出售。同時,人才斷層進一步加劇危機,“就業冰河期”導致日本長期缺乏成熟的職業經理人,使“找不到人接班”成為大企業與地方企業的共同困境。最終結果是,即便企業仍有競爭力,也可能因為制度與接班人問題而被迫退出市場。據統計,如今日本超過65%的並購收購案與“事業繼承問題”直接相關,境內外私募基金正借機加速布局該國資本市場。

在多重沖擊之下,日本企業的傳承結構正在發生改變。最新數據顯示,“內部晉升型繼承”在2024年佔比達到36.4%,首次超過家族內部繼承,而“外部招聘”也明顯增加,說明去家族化趨勢已經開始。

報道稱,日本社會層面的要求開始從“讓企業后繼有人”升級為“讓企業發展下去”。政府將持續加強事業繼承指導方針,擴大地區支援網絡,並通過稅制緩沖降低繼承成本。金融機構與產業界則開始培養外部職業經理人市場,以彌補人才斷層。企業內部則被要求提早十年布局接班計劃,引入具有實權的外部董事,並減少家族在危機決策中的干預。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特有的“收養式繼承”在長期績效上優於多數家族與現代企業運作模式,這或許為家族企業傳承提供了本土化的應對方式。

(責編:張璐璐、陳建軍)
踏尋鑒真之路 致力於理解中國的日本青年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