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日本頻道>>中日經濟交流網>>中日萬象

“新軍刀”——波蘭博物館中的日軍罪証

2025年10月21日10:53  

【環球時報駐波蘭特派記者 禹麗敏】在波蘭北部海濱城市格但斯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博物館主展廳內,一件日本“新軍刀”(shin-guntō)吸引了記者及眾多觀眾的目光。這把“新軍刀”不僅是戰爭遺物,更是二戰歷史中黑暗時刻的物証。這把由日本軍隊在1935年后批量生產的軍刀,本是軍人的制式佩刀,卻在侵華戰爭中成為屠戮無辜的凶器。

展覽說明指出,“新軍刀”在日本侵華戰爭中被廣泛使用,尤其在1937年南京大屠殺中扮演了殘忍角色。南京當時是中國的首都,日軍攻佔后展開了長達一個多月的大屠殺。不同史料顯示,遇難人數在30萬至40萬間。無論數字的差異如何,暴行的規模和慘烈程度都毫無疑問。成千上萬的平民和戰俘被殘忍殺害,其中許多人被“新軍刀”砍殺致死,有的被當場斬首,有的則被砍向身體致命部位。此外,還出現了集體處決、活埋、焚燒、刺殺等極端殘酷的殺戮方式。

波蘭二戰博物館在以歐洲戰場為核心的同時,特別將亞洲的戰爭納入整體敘事之中。通過展出“新軍刀”,觀眾能夠看到中國人民早在1937年就已深陷法西斯侵略的血腥泥淖。展覽強調,中國抗戰不僅是民族解放戰爭,同時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館方在解讀中指出,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是二戰的序幕之一。早在歐洲開戰前,亞洲已陷入了大規模的流血與動蕩。南京大屠殺的發生,與當時世界其他地區的暴行共同反映了軍國主義和極權主義在全球的危險擴張。這種跨區域的比較提醒觀眾理解二戰並非一場孤立的歐洲戰爭,而是全球性的災難。

這種敘事方式對於歐洲觀眾尤其重要。對波蘭民眾而言,1939年納粹德國入侵的記憶始終刻骨銘心,而博物館試圖告訴人們,在此之前,中國已經在為抵抗侵略付出沉重代價。展覽將中國抗戰放入世界戰爭的整體脈絡中,凸顯了中國作為東方主戰場的重要地位。

參觀者在展廳凝視這把“新軍刀”時,不僅會思考亞洲戰場的殘酷,更會聯想到戰爭對人類的普遍摧殘。通過直觀呈現,博物館希望人們銘記歷史,理解戰爭的真實代價。這件展品也為人們提供了另一個角度去認識二戰的整體性。歷史並不是割裂的,南京的慘劇與波蘭的悲劇之間有著隱秘而清晰的聯系。它們共同揭示了戰爭對人類文明的威脅,也說明了反對戰爭、捍衛和平是所有國家的共同責任。

在展覽最后的說明中,博物館強調,正是這些跨越時空的物証,讓后人能夠感受到戰爭的真實與殘酷。“新軍刀”的展出不僅是為了展示一件軍事器物,而是提醒人們:無數普通民眾因戰爭失去生命,他們的痛苦和犧牲不容遺忘。

波蘭二戰博物館通過這件展品,將中國抗戰史納入國際視野。它讓人們深刻認識到,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一段共同的歷史記憶,無論在歐洲還是在亞洲,戰爭都以同樣的殘酷摧毀生命與文明。面對這樣的歷史,每一位觀眾都能感受到和平的珍貴與記憶的必要。

(責編:張璐璐、陳建軍)
踏尋鑒真之路 致力於理解中國的日本青年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