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就館是靖國神社內設的戰史陳列館,建於1882年,分類陳列從明治維新到二戰日本軍隊在歷次戰爭中陣亡人員的遺物、戰利品、史料及使用的各式武器,是日本最早的軍事博物館,也是日本最大的戰爭紀念館。游就館是靖國神社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和宣揚美化侵略戰爭的核心設施。以該館展覽解說詞和展板為代表的“靖國史觀”大肆宣揚軍國主義思想和錯誤歷史觀念,美化軍國主義分子,掩飾日本侵略罪行。
(一)隱瞞歪曲歷史事實。將戰爭爆發歸咎為美、英甚至中國的“挑舋”和“壓迫”,將日本發動侵略戰爭塑造為民族自衛的聖戰。
(二)美化軍國主義。將發動戰爭的目的粉飾為幫助亞洲擺脫白人殖民統治,實現“大東亞共榮圈”,標榜和宣揚日本軍人“戰功”和為日本天皇盡忠效死的“武士道”精神。
(三)否定東京審判。徹底否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審判,將被處死的甲級戰犯視為受戰勝國迫害的殉難者。
(四)關於對東南亞侵略,稱當時東南亞無一獨立國家,皆為西方殖民地,日本作為“解放者”趕走了西方白種人,為戰后這些國家反殖獨立運動的勝利打下基礎。
游就館大廳中還展出一輛C56式蒸汽機車,稱該機車曾在被稱為世界工程奇跡的緬泰鐵路上運行,給東南亞國家帶來巨大經濟恩惠。事實上,這條鐵路是以1.3萬名盟軍戰俘和來自緬甸、馬來西亞及荷屬東印度群島9萬名勞工的死亡為代價實現的,堪稱“死亡鐵路”,游就館卻對此隻字不提。
(五)關於東京審判,稱東京審判是戰勝國對戰敗國的單方面審判,當時日本無法主張自己的正當權利,盟國根據自己創制的法律將日本作為被告。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關於“反和平罪”、“反人道罪”等規定是以“事后立法”追溯判決前的行為,違反“罪刑法定”原則。根據國際法原則,簽署和約后,戰犯所受審判即失效。日本在“舊金山和約”中承諾接受東京審判結果,但這並非意味著日本接受東京審判體現的歷史觀。
(責編:實習生、張璐璐)
中日經濟交流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