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东京4月26日电 (记者 孙冉)日本属于地震多发国家,在日本,有100多位土木、建筑、桥梁、环境等专业的华人专家学者活跃在大学、研究所和公司等地。5年前的汶川地震发生后,他们迅速成立了“四川汶川大地震专家委员会”,并赴汶川灾区考察,通过他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渠道,为灾区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及时提供了信息、建议、技术乃至规划方面的支持,贡献出在日华人的关怀。
日本东京构造计划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杨克俭曾随该委员会前往汶川考察,4月26日,谈及7天前发生的芦山地震,他对中新社记者表示,中国当务之急应尽快建立防灾体制,做到防患于未然。
杨克俭认为,从最基本的防灾做起,建筑物不应在地震发生时成为“杀人凶器”,首先应该从加固房屋开始入手。为什么日本发生里氏7级地震都不会发生房子倒塌砸死人的情况?就是因为房子的耐震结构做得过硬。
作为一个地震多发国家,日本防灾理念深入人心,且立法成为强制实施的内容。比如,建筑物不允许盖不耐震的砖式结构,必须是混凝土结构,即使个人执意要盖砖式,建筑公司也不会同意。而且所有的建筑必须符合国家标准的抗震标准。而且每发生一次大地震,国家的抗震标准就会上调,两年前的东日本大地震后,国家规定许多建于1980年代的房屋必须加固,否则就属于违法建筑。
杨克俭认为,造成本次芦山地震伤亡的重要原因就是,汶川地震之后忽视了依旧处在地震活跃区房屋的加固工作。
在他看来,像四川省、云南省等地震活跃省市都应对本地区位于地震断裂带上的情况进行掌握,划分严重等级并告诉市民。同时强制迁走那些居住在危险系数最高地区的居民,并对其余居民的民宅进行加固。
5年前考察结束后,杨克俭提交了建议报告《浅谈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借鉴日本经验》,并提出了学校等人群高密度建筑应避免砖石结构,采用强柱弱梁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他建筑则要引入隔震及消能减震的方式作结构补强等建议。
杨克俭认为,处于地震活跃区的建筑全部推倒重建比较困难,但在现有的普遍砖式结构房屋的中国农村,进行有条件的加固也可以改变房屋成“凶器”的事实。比如,给砖房加铁网,把砖连成一体等。在加固工作中,国家需提供补贴,同时采取半强制的方式推行。
“虽然地震不频繁,中国必须开始建立防灾体制。”杨克俭说。即从上而下,有组织有章程地推行防灾工作。第一步就是要建立防灾机构。
在日本,每个省市的地方政府,哪怕小到村镇,都有固定的防灾部门。灾难来临时负责通知村民,平时负责制定防灾计划,带领村民进行防灾演习。而中央政府则通过中央防灾会议来进行贯彻,首相是防灾会议的负责人,防灾会议制定应对纲领,由各地方政府具体实施。
杨克俭说,日本关于地震的研究数据非常详细,比如,他清楚地知道如果发生地震,他的家会是个什么情况。以及家附近的避难所在哪,地震发生后该如何应对。
正因为准备充分,所以对大地震即将到来的事实并不恐慌。杨克俭说,中国必须尽快建立防灾体制。除了加固建筑,还应该建立地震发生后的救急体制。
比如,本次芦山地震出现了政府救助力量和个人救助力量堵在路上,物资送不进去的问题。杨克俭表示,日本的经验是,每个省市都应在应急体制中,规定应急道路。在进入特殊时期后,第一时间封路,让救援车辆走应急道路,一般车辆走一般道路。其次对于各种次生灾害也有应急预案,比如地震一发生就应想到,堰塞湖和泥石流问题该怎么处理?把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在前面,准备在平时,就能在特殊时期,将损害减少到最低。(完)
(责任编辑:张璐璐)
中日经济交流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