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日本頻道>>中日經濟交流網>>政治熱點

隨筆:廣島的另一個面孔

2016年04月12日17:00  來源:新華社

4月11日上午,美國國務卿克裡和英法德等國外長在日本外務大臣岸田文雄接引下,參觀了廣島和平紀念公園。這是71年前美國向廣島投下原子彈以來,美國國務卿首次到訪廣島原子彈轟炸的紀念設施。

然而,當克裡等人一臉肅穆走向紀念公園的慰靈碑奉送花圈時,他們很有可能並不知道,除了世界上首個原子彈轟炸城市這一標簽外,廣島還有一個面孔不為西方世界廣知——它曾經是日本近代化以來一系列侵略戰爭的大本營、兵工廠和凶殘的侵華部隊駐屯地。

1894年,日本挑起甲午戰爭。同年9月,日本明治天皇“御駕親征”,將指揮作戰的大本營和帝國議會臨時遷至廣島。至今,廣島城內仍設有“明治聖跡”等石碑紀念明治天皇以開疆拓土為名發動侵略戰爭的“武功”。

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侵華戰爭期間,廣島是日本的最主要兵工廠和兵營駐屯地。其中,臭名昭著的廣島第5師團繼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后,“七七事變”后再次成為侵華主力部隊,在中國犯下累累罪行。

廣島作為日本侵略戰爭的最重要兵源和軍火供應地之一,在二戰末期遭到原子彈轟炸並非偶然。二戰史料顯示,與長崎不同,廣島是美國制定原子彈轟炸作戰計劃的首選目標,顯然與這一城市在日本所發動侵略戰爭中的作用和地位密切相關。

但克裡等人在廣島接觸到的只是1945年8月6日以后的廣島歷史——一個被寄托日本“二戰悲情”、渲染日本“受害”形象的城市面孔。

因為核爆的慘痛經歷,廣島人無疑對戰爭與和平有更多思索。但遺憾的是,自從安倍政府上台以來,廣島越來越成為日本的一張“公關牌”,而不是真正用來反思戰爭歷史的寶貴存在。

去年8月3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出席原子彈轟炸70周年的致辭中,故意漏掉了歷次首相致辭都會提到的“無核三原則”。沒有什麼比這一細節更能揭露:安倍內心對廣島核爆是否有真正的反思、對包括廣島人在內的戰爭死難者是否有真正的同情和尊重。

日本有一種古老戲劇“能劇”,表演者根據劇情需要,戴上面具,或表現歡樂,或表現憂傷。廣島有另一個面孔,日本當局也有另一個面孔,再怎麼裝扮,也難掩其真實面目。(新華社記者馮武勇)

(責編:袁蒙、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