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日本頻道>>中日經濟交流網>>經濟聚焦

並購日企,大賬小賬都要算

2016年04月19日14: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最近,中國家電制造業的兩則海外並購消息引人關注:美的以約4.78億美元報價收購日本東芝公司白色家電業務﹔鴻海精密工業公司以約35億美元收購日本夏普66%股權,夏普成為首個歸入外企的日本消費電子巨頭。

中國企業收購國際知名日企的產品線與品牌,順應了中國企業全球化發展的潮流。

首先,中國正由全球最具吸引力的投資東道國成長為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並重的全球性跨境投資國。在這一過程中,中國企業的全球網絡將逐步延伸,品牌將更趨國際化。在這一情境下,中國企業加快海外並購步伐,將國際知名品牌納入囊中,支撐自身國際化戰略是題中之意。因此,美的不並購外企可能很難短期內從國內領先做到國際知名,鴻海精密不出手或許也難擺脫“代工廠”的刻板印象。

其次,國際金融危機大背景及各國應對危機政策的外溢效應疊加,催生了有利於跨國並購的環境。這包括低廉的融資成本以及並購目標企業的低議價能力。從融資成本看,史上罕有的低利率環境對長期借貸難的發展中國家企業而言,是融資並購良機。今年以來,中國企業的全球並購可謂如火如荼。一季度中國企業參與的海外並購總規模超1000億美元,接近2015年全年。從議價能力看,金融危機影響長期延宕以及日本等國長期增長停滯,削弱了這些國家企業的盈利前景,挫損了持續經營能力,抑制了其創新發展的活力。因此,越來越多日本企業嘗試出售自己,換取生機。

三是這些被收購的企業雖然虧損嚴重,但仍把持著所在行業和領域的大量專利、核心技術、全球產業鏈與營銷網絡,品牌價值很高。這些正是中國企業所缺乏的。日本企業、技術、產品經過中國化,飛入尋常百姓家將可期待。

然而,中國企業並購日本家電企業的風險也不可小覷。其中最大的風險是被收購企業的自生能力堪憂。東芝、夏普等日本百年老店的經營思路、發展模式等可能已經過時。實際上,日本企業過度照顧本國民眾消費習慣而不顧全球廣大消費需求的內化發展毛病,早已是其致命硬傷,改起來也非易事。

中國知名企業是在經濟高增長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而日企長期在經濟低迷甚至停滯的背景下經營,理念和模式與中企迥異。在全球運營過程中,中國企業水土不服的風險明顯,並購后實現全球網絡整合並盈利的難度不小。

實際上,中企並購日企或者其他國家企業的風險不止於此。雖說現在全球資產價格低廉,未來隨著世界經濟轉暖、融資成本上升、參與競購主體增多可能被哄抬起來,但盲目的“土豪”式並購要不得。同時,從跨國並購的國際經驗看,成功率低、整合困難、實現盈利周期長是固有特點。這也就決定了跨國並購必須既是一個企業的大戰略又是一個精打細算的生意。(魏 亮)

(責編:袁蒙、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