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與俄羅斯20日在東京舉行兩國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2+2”會談,雙方同意在朝鮮核、導問題和反恐等方面加強合作,但領土爭端問題仍未取得實質性進展,俄方還對美國在亞太地區部署反導系統表示擔憂。
自2014年日本在烏克蘭問題上對俄制裁以來,日俄“2+2”機制已中斷約三年。此時重啟會談,日俄能否消除“溫差”、擦出新的火花備受期待。
重負之下機制被雪藏
2013年11月,當日俄“2+2”會議呱呱墜地之時,日媒曾對這個“新生兒”報以深深的期許,稱它是“日俄關系迅速升溫”的標志,寄望於以此將俄羅斯拉上遏制中國的戰船。然而,俄羅斯的反應卻讓日本的一廂情願化為泡影。克裡姆林宮在會談前就要求“2+2”磋商不涉及第三國,甚至明確表示“不會在背后”同日本討論中國。首屆“2+2”最終成為日俄一次同床異夢的回憶。
如果說“新生兒”的首秀多少有點出師不利,那麼接下來發生的事更讓該機制難堪重負。烏克蘭危機之后,日本受到歐美壓力,揮舞制裁大棒掄了俄羅斯熊的屁股,立刻觸怒了莫斯科。2015年,俄總理梅德韋杰夫無視日本抗議,第三次登上南千島群島(日稱“北方四島”)……這些矛盾糾葛令原本就涉及外交與防務敏感事務討論的“2+2”變得難以為繼,也把新合作機制送入了3年多的冰凍期。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吳寄南認為,俄日“2+2”會談的重啟,是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近年來推動日俄關系的大背景下發生的。然而囿於日俄間的深刻矛盾,安倍對俄外交進展有限。
一個佐証就是,去年12月日方安排的“泡湯”峰會最終真以泡湯收場——安倍原計劃在家鄉山口縣的溫泉旅館招待到訪的俄羅斯總統普京泡溫泉,其間還設置了兩人的“獨處時間”。不料,普京專機延后近三小時到達,完全打亂了日方計劃。之后,普京更是在領土問題上態度堅決,讓日方“經濟換領土”的圖謀落空。最終,日方不得不單方面做出讓步,提出8個領域的一攬子對俄合作項目。這被認為是安倍外交的一大失敗。
此番“2+2”復談,表明安倍仍舊不死心,希望在發展對俄關系上取得突破。另一方面,深陷“拿地門”事件的他也希望借外交努力轉移國內視線。但目前看來,安倍要在對俄外交上得分存在兩難:一是歐美方面對東京的壓力,二是俄羅斯恐難在領土問題上鬆口。
就在2天前,同樣是在東京,日俄圍繞在爭議領土開展共同經濟活動展開首次正式磋商。會議一上來就以雙方針鋒相對的致辭開場。《日經新聞》報道,日方提出了俄羅斯似乎感興趣的海上養殖、游船觀光等項目,戰略目標是通過盡快將構想付諸實踐以完善領土談判的環境。俄方則仍然堅持在領土問題上的強硬態度。雙方也未能就所謂“特別制度”的具體形態進行討論,讓后續談判陷入困境。
安倍將於四月下旬訪俄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所日本研究中心主任瓦·基斯坦諾夫表示,“2+2”給日俄提供了一次展示雙方立場、試圖緩解雙邊關系壓力的機會,但會議很難做出重要決定。
事實也印証了這一判斷。根據會后發布的信息,日俄雙方確認將敦促朝鮮遵守聯合國安理會相關決議、放棄核武器和導彈計劃。日俄還就繼續推進防衛交流和舉行聯合演習達成共識。
雙方確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將在4月下旬出訪俄羅斯,屆時將與俄總統普京舉行會談。
雙方圍繞島嶼問題的分歧依舊難以彌合。日防相稻田朋美在會談中抗議俄方在爭議島嶼部署導彈。俄方則表示,在爭議島嶼上部署兵力“完全出於防衛目的”。
此外,拉夫羅夫在記者會上對美國在亞太地區部署反導系統表示憂慮。他說,美國的反導系統與朝鮮構成威脅的程度並不相稱。
基斯坦諾夫認為,一些具體成果、具體措施顯然不會達成——無論是日方所希望的讓俄羅斯取消在南千島群島部署一個師的計劃,還是俄羅斯所指望的讓日方拒絕部署美國反導系統。此次會談更多的是尋找為雙邊關系“減壓”的途徑,消除相互戰略憂慮,就一些重大雙邊、地區問題闡明立場。
至於今年日俄關系走勢,上海社科院“一帶一路”研究中心副主任李立凡表示,雖然安倍訪俄行期已定,但外界對兩國關系改善期待不高。首先,相比前幾年,俄羅斯經濟如今走出谷底,石油價格上漲令莫斯科得以喘息,美國總統特朗普又對俄示好,這一切讓俄羅斯在對日外交上底氣很足,佔據主動。其次,明年俄羅斯將迎來大選,普京近日開始走訪邊疆區等地,將更多注意力聚焦民生與反腐,戰略視角相對內顧,在爭取民意的背景下更不會考慮在領土問題上鬆口。最后,雖然在俄羅斯遠東學界中,出現希望通過“讓利”來爭取日本投資的傾向,但莫斯科學界的論調與俄中央保持一致,就是不會拿領土做交易。
吳寄南認為,日本限於國內經濟壓力、“安倍經濟學”三支箭脫靶,在對俄8大領域合作上尚未拿出像樣的“紅包”。在上述情況下,安倍未來仍可能以經濟合作來驅動對俄關系,以求得俄方在領土上的讓步,雖然“經濟牌”的光芒已日漸黯淡。(記者 張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