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日本頻道>>中日經濟交流網>>中日萬象

健康手冊日本人的貼身醫生

2017年06月14日16:46  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

日本在健康管理方面起步早、成效顯著,健康手冊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貫穿了日本人的一生。

健康手冊最早出現於日本八千穗村。村政府每年為村民進行一次體檢,並將衛生及各項疾病狀況等詳細記錄成冊,人手發一本。人們為此改善了不良生活方式,扭轉了錯誤的健康理念,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

后來,健康手冊的做法推廣到全國。目前,所有日本女性懷孕后就會從政府手中獲得一本《母子健康手冊》,從產檢到小孩6歲上學前,每次去醫院檢查都要帶上,是母親和孩子的全程診療記錄。另外,日本人年滿40歲后,政府還會發放一本健康手冊(部分地區根據當地情況決定發放年齡),不僅會詳細記錄一個人的健康診療方案,還會登記個人享有的醫療保險。健康手冊除封面和封底之外,內頁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個人信息,如姓名、年齡、住址、血型、家庭成員、參加醫療保險名稱和代碼等﹔常見病防治和健康生活常識,以及心臟病等疾病的急救方法等,為民眾提供了日常保健指導。

第二部分是診療記錄,每次就診、體檢時,醫生或護士都會詳細填寫就診情況及體檢結果。不少人對此很不解,這麼細致有什麼必要呢?其實,這正是發放健康手冊的一方面原因,日本政府希望幫每個居民建立一生的健康狀況跟蹤記錄。如果能把握40歲左右這個身體健康狀況“由盛轉衰”的節點,就可以提早發現問題,採取預防措施,不至於釀成重症才治療。這就需要對每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進行長期追蹤記錄。

另一方面原因是,在日本,盡管民眾醫保普及率高,但患上重大疾病后,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財政負擔都會大幅增加。健康手冊則起到了未雨綢繆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減輕家庭及政府負擔。越是在日本老齡化嚴重的今天,日本人越是嚴格遵守健康手冊的相關制度。無論居住在大城市還是鄉村,健康手冊都能在個人就醫時為醫生提供最專業、詳盡的資料,以便醫生根據患者以往診療記錄、體檢結果、體質特點、藥物過敏史等,給出最佳治療方案。

手冊最后一部分主要記錄大病、住院、術后注意事項等,一般老年人使用這部分記錄最多,一旦因大病住院,各項診療進度都會記錄在案,幫助患者及家屬了解最真實、詳盡的內容,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

日本人將健康手冊稱為“身體有話說”,即便沒得病,不少人也喜歡經常拿出來翻看,提醒自己過去是不是有血脂高、血壓不穩、過敏等問題,醫生根據自身情況提出過哪些建議,比如少熬夜、作息飲食規律、不要壓抑情緒,否則容易導致患胃腸疾病幾率增高﹔抽煙嗜酒、喜吃肉、不運動,容易骨質疏鬆、心臟受損﹔進食過多、過快,營養攝取不均衡,最容易患上糖尿病。▲

(責編:張璐璐、張麗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