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日本頻道>>中日經濟交流網>>經濟聚焦

造假、違規、缺陷——看“日本制造”如何跌落神壇【2】

2016年07月25日13:57  來源:新華社

輕型汽車≠節省油耗

省油一直是日系汽車的一大賣點。然而近幾個月來,三菱、鈴木等日本汽車廠商相繼曝出燃油效率數據造假,驚動全球市場。

4月20日,三菱汽車社長相川哲郎召開新聞發布會,承認在四款輕型汽車的燃油效率測試中存在違規操作,以美化排放水平,涉及車輛超過60萬輛。據媒體披露,為獲得更高的燃油效率,三菱涉嫌在設定輪胎負荷值時作弊,以獲得相關燃效認証。而存在違規操作的汽車若接受正規測試,預計油耗將較目前水平增加5%至10%。

5月18日,日本第二大輕型汽車生產商鈴木汽車也承認其在本土銷售的16款車型存在燃效數據造假,涉及車輛總數超過210萬輛。

本來是深受消費者喜愛的企業和品牌,目前卻傷痕累累,深陷危機。其實,早在2000年和2004年,三菱就曾兩次因隱瞞車輛缺陷記錄和客戶投訴信息被曝光。在長達數十年間,三菱未向日本國土交通省報告汽車安全隱患問題,造成多人傷亡,受到廣泛關注和批評。但此后,三菱並沒有吸取教訓,在一次又一次的丑聞沖擊下,發展至如今瀕臨破產的困境。

有分析人士認為,低油耗、低價格戰略加劇了日本輕型汽車市場的競爭,迫使多家汽車公司在燃效數據和測試方法上鋌而走險,最終演變成無視消費者的市場份額爭奪戰,是發生上述數據造假丑聞的最根本原因。

《讀賣新聞》在社論中指出,在競爭對手採用正規方法進行行駛測試時,鈴木汽車卻用不同的方法得到燃效數據,這種做法有失公平。像鈴木汽車這種優先公司利益、輕視法令的做法應及早扼殺,否則在行車安全上也恐將同樣出現違規現象,威脅消費者生命安全。

業績不好造假來湊

歷經三任社長、長達八年的財務造假——乍聽之下,這怎麼也不像是一家擁有140年歷史的品牌干出來的事。但事實上,這正是日本東芝集團在2015年帶給全球制造業的震撼丑聞。

日本家電業曾經與汽車業等行業一道,帶領日本經濟走出戰后的頹敗,躋身世界經濟強國之列。但是,隨著中國、韓國等國家和地區家電制造業的崛起,日本家電企業在全球市場份額被不斷瓜分,業績也日益下滑。加上自身投資或發展路徑選擇錯誤等問題,日本家電企業越來越難以維持曾經的驕傲。

困境之下,東芝選擇了造假。去年7月,獨立第三方調查委員會發布報告稱,在截至2014年3月的5年間,東芝虛報利潤1518億日元(約合14.3億美元)。受財務造假丑聞影響,2014財年,東芝淨虧損高達378億日元(約合3.6億美元)。

然而,東芝還不是日本唯一一家發生重大財務舞弊的家電企業。就在東芝事件發生的四年前,日本醫用設備及數碼相機制造商奧林巴斯也因曝出財務造假丑聞而名譽掃地。該公司在2011年底宣布,此前20年間都在以做假賬的方式掩蓋投資虧損,總額高達13億美元。

東芝和奧林巴斯的財務丑聞反映了日本企業文化中“一言堂”的弊端和內部監管的嚴重失靈。以東芝為例,有專家指出,其監事會已被“內部化”,很難發揮審計監察職能,權力的過於集中容易形成個人對企業的操控。

日本企業文化強調集體主義和領導權威。在“忠孝”和“等級”面前,高層管理者代表了公司,讓公司成為了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天下。雖然股東大會選出了董事會和監事會,形成內部制衡結構,但在大多數日本企業中,管理層的共識是“千萬不能質疑大老板”,董事會制衡發揮零作用。而在企業內部治理失效的情況下,企業對外披露信息的真實性便無法得到保証。

日本制造業集體跳水

至此,近年來被曝光的日本制造業丑聞還沒有結束。今年6月,日本第三大鋼鐵企業神戶制鋼所宣布,該集團下屬的神鋼不鏽鋼鋼絲公司為減少次品數量,在過去超過9年的時間裡,篡改不鏽鋼鋼絲的拉伸強度試驗數據,將不合格產品作為合格產品發貨。

2008年,這家日本大型鋼鐵企業也曾因旗下一家子公司在鋼材發貨前未進行日本工業規格規定的相關測試,而曝出違規丑聞。

不僅如此,日本建筑業也在去年曝出業內近年來最大丑聞。2015年10月,日本三井不動產集團銷售的橫濱市都筑區一幢公寓樓發生傾斜。在調查后發現,在支撐大樓的地樁中,有至少8根沒打進足夠深的穩固地層中。而作為該項目的下游承包商、負責打地樁的日本建筑業龍頭企業旭化成建材公司在施工時偷工減料,甚至在施工前就篡改了固定地樁的混凝土用量、地盤強度等數據資料。

旭化成在日本建筑業中可謂是“名門望族”,其參與建設的公寓樓、商業樓、醫院等建筑遍布日本全國。丑聞曝光后,連其社長前田富弘都不敢打包票在其他項目中不存在數據造假,可見日本房地產業監管存在巨大漏洞。而丑聞的曝光,也令日本建筑業神話崩塌。

日本制造業的集體跳水,反映了日本制造業目前正在遭遇轉型期的尷尬和試圖“再崛起”的無奈。在夾縫中,曾經風光無限的日本品牌急於求成或掩蓋下滑業績,是導致日本制造業近年來丑聞不斷的根源。而如今,“安倍經濟學”舊三支箭幾近失效、新三支箭意味不明,日本引以為傲的制造業究竟何時才能爬出“泥沼”仍前景難料。新華社記者:許緣、錢錚

(責編:袁蒙、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