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日本頻道>>中日經濟交流網>>經濟聚焦

“日本制造”跌落神壇 信用問題被追問【2】

2017年01月03日16:22  來源:國際在線

東芝社長辭職謝罪

同樣,作為一家以管理嚴謹、規范而聞名的日本百年企業——東芝公司近年來深陷財務造假的丑聞。2016年,東芝爆發了時間跨度長達7年、三任社長參與、造假金額高達19億美元的重大財務造假丑聞。東芝從2008年到2014年底,虛報了2248億日元(約合120億元人民幣)的稅前利潤,超過了這七年間稅前利潤的三成。今年3月,東芝又發現了涉及通訊業務的財務造假問題,虛增利潤58億日元(約3.5億元人民幣)。11月,東芝又發布了一則關於財務造假的聲明。可謂造假頻率高、持續時間長、涉及金額巨大。

東芝財務造假背后是東芝經營業績的下降和高管層對業績數字的一味追求。古川猛將大企業的經營比作高速行駛的重型卡車,如果急剎車(對企業來說就是根本性的改革)就容易出現側翻。為了刺激股東,防止股票繼續下跌,“卡車”隻能一路狂奔,結果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政治評論家本澤二郎認為,東芝的財務造假丑聞性質惡劣,對日本股票市場造成重大的危害:“東芝公司的系統性造假行為,如果沒有內部的強有力的告發,可能不會被曝光。(該事件)對日本的証券和股票市場造成了很惡劣的影響。”

除此之外,東洋橡膠工業公司,此前被查出為鐵路車輛和船舶生產的防振緩沖橡膠構件存在篡改性能數據的問題,至少會對1000輛鐵路車輛產生影響,其中包括240輛新干線的高速車輛。世界500強企業的日本旭化成建材公司,去年10月曝出篡改混凝土用量和地盤強度等數據的丑聞。該公司在過去10年承包的3000多個房地產項目中,有10%涉及數據篡改,問題建筑幾乎遍布整個日本。

日本企業造假已不是個別企業的個別行為,而是某些行業的慣例,有的甚至是全行業集體的“塌陷”。接連發生的一系列造假事件在日本社會引起巨大震動,使許多人對一向標榜誠信為先的日本企業提出質疑。古川猛認為,對企業來說,失去了信任也就意味著失去了自身的價值:“人們產生了不信任感,擔心是否還隱藏了其它的問題。失去了信任之后,企業的價值也就沒有了。”

分析認為,企業造假的深層原因是,長期以來日本經濟萎靡不振,國內市場呈現不同程度的飽和,企業間競爭激烈,在國際市場上日本企業也優勢不再。一旦經營狀況惡化,為了維持市場份額和騙取投資信任,經營者容易弄虛作假,犧牲產品質量。雖然涉事企業都表示更替最高經營者,負責人在媒體面前鞠躬謝罪以示洗心革面。然而,“千裡之堤毀於蟻穴”,正如經濟評論家古川猛指出的那樣,對於日本企業來說,重新獲得失去的信任,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實現的事情:“日本人口減少,市場萎縮。在這樣的情況下,經營上作弊,技術上造假,以此來追求利潤,日本的經濟遲早要完蛋。(這樣的行為)肯定會對日本的形象造成傷害。為了獲得信賴需要一百年,而失去信用連一分鐘都不要。說的正是日本的現狀。”(記者 李軼豪)

(責編:袁蒙、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