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日本頻道>>中日經濟交流網>>政治熱點

起底日本右翼團體

2017年03月27日16:54  來源:新華網

資料圖片:森友學園旗下進行右翼教育的塚本幼兒園。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因讓下屬幼兒園的兒童背誦《教育勅語》而被人所知的森友學園深陷“地價門”事件。專欄作家小田島隆日前在推特上指出:“森友學園的一連串事件並不是典型的行賄受賄事件,而是國家和政府的最高層人士,為了實現特定的思想,在無報酬的情況下提供協助,這比起以金錢為交換而提供好處,在某種意義上更讓人覺得毛發悚然。”

右翼學校森友學園“地價門”事件仍在持續發酵,導致安倍內閣支持率下跌。日本右翼團體組織嚴密,社會影響大,值得密切關注。

右翼團體的思想主張

日本右翼思想被認為是在明治時代確立的,其核心就是江戶時代末期的一部分國學家標榜的國粹主義和皇國史觀,歸結為一點就是“大和民族優秀論”。戰前,眾多右翼團體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的重要幫凶。戰后數年間,由於盟軍總司令部解散了約200個右翼團體,其領導人被驅逐公職,右翼運動受到致命打擊。

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將日本作為反共堡壘,1951年8月美國解除對軍國主義分子驅逐公職的處分,當年9月日美簽訂安全保障條約。由於這些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以前軍人和活動家為主、被解散的右翼團體相繼復活,保守和右翼勢力卷土重來。

據在日華人專家介紹,日語中常說的“右翼”,實際上是指具有右傾思想的人群中狂熱、頑固、狹隘的這一部分,意識形態上歸納起來就是“保皇”(戰前的天皇制)、排外、擴張,繼承明治的擴張衣缽。戰敗后的日本,右翼又多了一項“使命”,就是翻案。

利用車輛在車站前、政府機關附近以及作為攻擊對象的企業和集會場所周邊使用大喇叭高聲喊口號進行抗議,進行宣傳活動或者播放震耳欲聾軍歌的“街頭宣傳右翼”,被稱為“典型右翼”。

實際上,在日文的語境中,“右翼”一詞單指這種開著宣傳車招搖過市的政治團體,不過,由於這些街頭宣傳右翼團體常被貼上排外主義、軍國主義、暴力等負面標簽,往往被認為是打著政治結社招牌的“暴力團”成員,加之很多團體由不清楚來歷和沒有正當職業的人主宰,普通日本人敬而遠之,影響政治的能量不大。

其他右翼團體並非都像街頭宣傳右翼這樣凶神惡煞,例如,宗教右翼、“日本會議”等組織迷惑性非常強,其成員一眼看過去都是紳士淑女的風格,真正深遠地影響日本政治生活的,恰恰是這些貌似“溫和”的右翼團體。

(責編:袁蒙、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