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和對待經濟轉型期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對中國在經濟轉型過程中有益的幾點啟示:
第一,要正確認識和對待經濟的轉型期。目前中國經濟正處於發展方式轉換的重要時期。在某種程度上,今天的中國經濟與上世紀70年代的日本經濟十分相似:設備投資大幅下降、基礎設施投資高峰期已過、房地產投資好景不再﹔第二產業增速迅速放緩、第三產業增速超過第二產業。各種因素表明,中國的高速增長期已接近結束,即將步入中高速或中速增長期。如果不能遵循經濟規律,正確認識這種經濟增速的轉換,就可能在盲目樂觀的情緒之下出台各種刺激經濟的政策。歷史証明,當經濟以超出潛在經濟增長率的速度奔跑時,發生資產泡沫乃至成為泡沫經濟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第二,要避免政策失誤和誤導市場預期。日本和聯邦德國同時經歷了相同的事情:本幣猛烈升值、石油危機和金融危機沖擊、實行超低利率等,但是后者並沒有出現資產泡沫。其重要原因,是聯邦德國及時進行了宏觀政策調整。1988年7月和8月,聯邦德國中央銀行兩次上調基准利率達到3.5%。1989年1月和4月再度上調利率達到4.5%,擺脫了“超低利率”及其影響。而日本則遲遲不願上調利率,導致市場產生“永久超低利率”的錯誤判斷並由此引發資產泡沫。中國目前的國內外環境比當年的日本要復雜得多,在政策制定和操作上,更要注意把握好定位,正確引導市場預期。
第三,外部環境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日本上世紀80年代后期出現的資產泡沫,在很大程度上與國際經濟政治關系和金融市場波動相關。有人認為,日本本應在上世紀70年代轉型為市場主導、政府較少介入的經濟體制,隻因受到石油危機、浮動匯率、貿易摩擦等因素的沖擊,才使政府不得不一心一意考慮對策而對經濟轉型敷衍了事。中國入世之后,與全球經濟的關聯度不斷加深。在分享全球化紅利的同時,也越來越容易受到外部環境變動的影響。一味“韜光養晦”避免沖突,往往會使自己陷於被動。為此,應積極爭取主動,以“既不惹事也不怕事”的態度,妥善處理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關系、大國責任和權利的關系,爭取更大的國家利益。
第四,在金融改革過程中,要強化金融監督,防止出現監管空白,逐步減少乃至消除國家的隱性擔保。中國正處於全面深化改革時期,下一步金融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放鬆行政管制,推動市場競爭。在這一過程中,要注意汲取日本的教訓,在放鬆管制的同時強化市場風險約束,建立起有效的宏觀審慎監管體系和市場化的退出機制。避免因金融機構的盲目競爭和濫用國家信用造成風險積聚,催生資產泡沫。(作者張承惠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
(責編:任石、張璐璐)
中日經濟交流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