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日本頻道>>中日經濟交流網>>政治熱點

專家:避免日本再成戰爭策源地 唯有堅決斗爭【2】

2015年05月11日16:56  來源:解放軍報

東方力量:擎天一柱的抉擇與世界格局的轉折

面對法西斯的橫行,戰還是降?要自由還是當奴隸?中國抗戰用實際行動,為全世界遭受法西斯侵害的國家作出了表率,並直接影響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歷史進程。

德國納粹挑起戰爭僅一年,歐洲已有14個國家先后淪亡。歷史似乎給法西斯國家瓜分世界提供了機會。然而,中國以空前的犧牲和付出,煥發出浴火重生的偉大力量,粉碎了日本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迷夢,成為亞太地區反法西斯最重要的擎天一柱,在直接支援和配合盟軍反法西斯戰爭中樹立了光輝榜樣。

1941年6月,德國發動策劃已久的侵蘇戰爭。開戰前夕,希特勒親自接見日本訪德考察團團長山下奉文,告訴他,“希望盡早返回日本,請日本從滿洲打進西伯利亞”。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德國外長裡賓特羅甫再次向日本提出:“日德兩國應迅速聯合軍事行動,從東西兩面夾擊蘇聯,在西伯利亞鐵路上握手。”

然而,這一次歷史沒有留給侵略者機會,中國戰場已牢牢地捆住了日本這隻戰爭野獸的手腳。此時日本投入中國戰場的兵力已達76.8萬多人,而遠未看到戰爭的結局。日本天皇曾憂心忡忡地問,“拿破侖入侵莫斯科敗於消耗戰和游擊戰曾有先例,日軍不會在中國陷於困境嗎?”此言最終成為現實。

由於中國抗戰對日軍主力的牽制,日本關東軍先后在張鼓峰和諾門坎事件中屢屢受挫,日本“北進”的戰略圖謀宣告破產。蘇聯就此開始擺脫東線威脅,贏得了避免兩線作戰的有利條件。對此,關東軍副參謀長石原莞爾心有不甘地說:“此次張鼓峰事件,蘇聯之所以威脅日本者,則以日本對華用兵故……設日本一旦與中國議和,則日本即可威脅蘇聯。”

1941年12月,日軍“南進”的戰車終於啟動。但較之於原定計劃,時間推遲了3年之久,而且規模有限。日本用於整個太平洋戰場的陸軍僅10個師團又3個混成旅團,佔其陸軍總兵力的1/5,而在中國戰場仍保持有35個師團。

日本侵略者長期身陷中國戰場的泥淖,至1945年投降前已經奄奄一息。中國抗擊和牽制了日本陸軍總兵力的2/3以上,中國軍民共殲滅日軍150萬余人,抗戰勝利時受降日軍128萬人。據日方的統計材料顯示,日軍在中國戰場傷亡人數佔其總傷亡人數的70%左右。日本的軍費開支,從1937年的32.7億日元到1941年的125億日元,四年間增長了近4倍,其中用於中國戰場的軍費總額達213億日元,佔同期總軍費的70%。中國在極為艱難的情況下,向蘇、美、英等盟國分別提供了4.5億美元、7.48億美元和1.148億英鎊的戰略物資。

這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爭,更是一場讓侵略者膽寒的戰爭。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前,日本工業產值為60億美元,年產鋼580萬噸,擁有飛機1580架、坦克330輛、大炮740門。而當時的中國,工業產值僅為13.6億美元,年產鋼4萬噸,八路軍開赴抗日前線時,3萬多官兵隻有1萬多支槍,每支槍平均30發子彈,還有些戰士拿著長矛。中國軍民完全是以血肉之軀抵抗武裝到牙齒的侵略者,並取得完全徹底的勝利。

(責編:任石、張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