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日本頻道>>中日經濟交流網>>政治熱點

G7外長廣島獻花 日本為何塑造“核受害者”形象?

2016年04月12日1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本月11日,七國集團(G7)外長會議在日本廣島閉幕,日美等七國外長聯合發表了《廣島宣言》,提及倡議各國領導人造訪核爆地等內容,並向當地核爆慰靈碑獻花。作為G7輪值主席國,日本欲借此傳達曾遭核爆的經歷,塑造自己所謂“核受害國”的形象,來推進核裁軍和核不擴散的氛圍。

【日本自稱“受害者”】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面對反法西斯同盟的強大攻勢,當時發動戰爭的日本政府仍負隅頑抗。同年8月6日,美國向日本廣島投下一枚原子彈,造成約14萬人喪生﹔三天后,在長崎投下的第二枚原子彈致約6至8萬人死亡,但也因此迫使日本投降,戰爭宣告結束。

然而,近來,安倍政府一直試圖在多個國際場合、通過各種途徑,打造日本的“二戰核爆受害者”形象。在邀請世界各國領導人訪問曾經的核爆地廣島和長崎一事上,日本政府一貫表現得十分積極。

此次G7外長會不久前的全球核安全峰會上,日本外相岸田文雄稱該國要發表“廣島宣言”,體現日本對共建無核化世界的“堅定決心”,彰顯存在感。在2015年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NPT)審議大會上,日本就曾堅持發起這一提議,但最終仍被會方刪除。

盡管安倍政府試圖淡化其戰爭發動者和侵略者身份,但其國內卻一直超量保有武器級核材料,在核武器問題上態度曖昧。

早在1957年,時任日本首相岸信介(現任首相安倍的外祖父)就表示,為了自衛,日本“不排除擁有核武器”﹔岸信介的弟弟佐藤榮作當選首相后,雖迫於壓力在1967年宣布了不擁有、不制造、不運進核武器的“無核三原則”,私下裡卻稱這些原則都是“胡鬧”。

(責編:袁蒙、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