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和对待经济转型期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对中国在经济转型过程中有益的几点启示:
第一,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经济的转型期。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换的重要时期。在某种程度上,今天的中国经济与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十分相似:设备投资大幅下降、基础设施投资高峰期已过、房地产投资好景不再;第二产业增速迅速放缓、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各种因素表明,中国的高速增长期已接近结束,即将步入中高速或中速增长期。如果不能遵循经济规律,正确认识这种经济增速的转换,就可能在盲目乐观的情绪之下出台各种刺激经济的政策。历史证明,当经济以超出潜在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奔跑时,发生资产泡沫乃至成为泡沫经济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第二,要避免政策失误和误导市场预期。日本和联邦德国同时经历了相同的事情:本币猛烈升值、石油危机和金融危机冲击、实行超低利率等,但是后者并没有出现资产泡沫。其重要原因,是联邦德国及时进行了宏观政策调整。1988年7月和8月,联邦德国中央银行两次上调基准利率达到3.5%。1989年1月和4月再度上调利率达到4.5%,摆脱了“超低利率”及其影响。而日本则迟迟不愿上调利率,导致市场产生“永久超低利率”的错误判断并由此引发资产泡沫。中国目前的国内外环境比当年的日本要复杂得多,在政策制定和操作上,更要注意把握好定位,正确引导市场预期。
第三,外部环境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日本上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资产泡沫,在很大程度上与国际经济政治关系和金融市场波动相关。有人认为,日本本应在上世纪70年代转型为市场主导、政府较少介入的经济体制,只因受到石油危机、浮动汇率、贸易摩擦等因素的冲击,才使政府不得不一心一意考虑对策而对经济转型敷衍了事。中国入世之后,与全球经济的关联度不断加深。在分享全球化红利的同时,也越来越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变动的影响。一味“韬光养晦”避免冲突,往往会使自己陷于被动。为此,应积极争取主动,以“既不惹事也不怕事”的态度,妥善处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大国责任和权利的关系,争取更大的国家利益。
第四,在金融改革过程中,要强化金融监督,防止出现监管空白,逐步减少乃至消除国家的隐性担保。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时期,下一步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放松行政管制,推动市场竞争。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汲取日本的教训,在放松管制的同时强化市场风险约束,建立起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和市场化的退出机制。避免因金融机构的盲目竞争和滥用国家信用造成风险积聚,催生资产泡沫。(作者张承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
![]() |
(责编:任石、张璐璐)
中日经济交流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