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日本頻道>>中日經濟交流網>>經濟聚焦

“安倍經濟學”給日本帶來了什麼【3】

2016年07月25日13:57  來源:新華網

首先,困擾日本經濟的核心問題是財政如何重建,而其根源又是少子老齡化問題。這既是日本潛在經濟增長率不斷下降的主因,也是今后發展的最大風險。而且,日趨嚴重的少子老齡化趨勢,對以消費增稅實現財政重建的計劃形成嚴峻考驗,因為即便今后日本GDP每年名義增長3%,消費稅率為10%,稅收的增長速度也趕不上社會保障支出,預計到2020年二者缺口仍達10萬億日元。因此,日本必須在社會保障領域實施徹底改革,如調整養老金支付方式與額度等,若延續傳統的“寅吃卯糧”方式,日本政府的財政重建夢終將破碎。

其次,結構失衡問題也是威脅改革成功的關鍵。以通貨再膨脹理論為基礎的“安倍經濟學”的改革藥方,與長期通縮的日本經濟顯然是“對症”的。但是,本應三駕馬車並駕齊驅的改革框架,卻表現出“央行獨舞”的顯著特征。三年多來,“安倍經濟學”的改革成果主要依靠日本銀行推行的“雙寬鬆政策”,通過向市場注入大量流動性資金,帶來日元貶值和股價上漲。這種“金融獨行”勢必遭遇政策效果的“天花板”,2016年1月黑田被迫亮出“負利率”政策措施就是明証。如今,日本版QQE(量化質化寬鬆)的負面作用已經開始發酵,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國債等金融產品的功能正在喪失,“雙寬鬆”面臨“出口”難題,財政危機風險不斷加大。因此,日本政府急需對這種失衡的改革框架進行調整,真正實現三駕馬車並駕齊驅。

再次,改革后續政策如何“落地”也是問題。僅就安倍內閣推出的新“三支箭”而言,劍指兒童培養與老人護理,顯然在大方向上是正確的,因為少子老齡化正是日本經濟的“病因”所在。但是,這一華麗搶眼的目標卻面對著極其嚴峻的現實。如何制定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將是對“安倍經濟學”后續政策的嚴峻考驗。勞動生產率的下降更是“安倍經濟學”必須克服的難題。日本必須實施規制緩和、稅制改革等結構改革,實現更有效的資源配置,進而提高生產效率,推進技術創新,從而實現潛在經濟增長率的提高,這是日本擺脫通縮的最佳途徑。日本還需要大幅改善國內投資環境,推動嚴重滯后的對內直接投資,促使日本企業擴大國內設備投資,避免產業空心化。

最后,外部風險也是日本經濟必須面對的。在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的今天,任何一個國家都難以擺脫世界經濟的影響,日本更是如此。油價波動、經濟危機,甚至是一場政治波動,全球市場的任何風吹草動,恐怕都會影響到日本經濟。2015年以來新興市場國家經濟減速也威脅著日本經濟,以鄰為壑的措施可謂日本經濟政策的大忌。作者 南開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 張玉來

(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日本學刊》供新華網日本頻道特稿,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如需轉載,請注明作者姓名及出處為“新華網日本頻道”。)

(責編:袁蒙、陳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