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開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副教授張玉來在《日本學刊》2016年第3期發表《“安倍經濟學”與日本經濟結構轉型》(全文約1.7萬字)。
2016年,“安倍經濟學”步入第四年,當初提出的很多目標不僅沒有實現,甚至還遙不可及。例如“兩年內實現CPI上漲2%”,年均GDP名義增長3%、實際增長2%的目標等。日本民眾對於安倍經濟改革的評價也不斷走低,如《日本經濟新聞》在2016年2月底的輿論調查顯示,肯定“安倍經濟學”的佔比僅為31%,遠不及否定者所佔的50%。那麼,“安倍經濟學”對日本經濟到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日本經濟未來又將面臨哪些風險?
2012年第二次組閣的安倍晉三大膽地改弦易轍,推出了一系列經濟政策和改革,被統稱為“安倍經濟學”。
“安倍經濟學”試圖通過寬鬆金融、適度財政刺激和結構改革等所謂“三支箭”的政策組合,讓日本經濟擺脫長期以來的通貨緊縮、重新回歸增長之路。2015年9月,“安倍經濟學”宣稱步入第二階段,安倍內閣特別將人口增長和完善社保等納入改革重點。但如今的日本經濟,仍難言已徹底擺脫通縮狀態。並且在實際推進與實施這一經濟改革過程中,由於財政政策和增長戰略兩項改革的力度不足,導致此次經濟改革的結構失衡,造成“央行獨舞”的尷尬局面,日本經濟並未出現全面轉好的跡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