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持較客觀公正立場的《每日新聞》在社論中將戰后71年的和平歷史稱為日本的“至上財產”。它在專題中以三分之二的版面報道了一名兄長戰死、丈夫被押往蘇聯勞改營的大阪女性的經歷,強調戰爭給這名女性帶來的苦難,呼吁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
挖掘重現這類個體戰爭悲劇,以反思戰爭、警醒世人,是日本媒體紀念戰爭報道的最主要方式。但對於發動侵略戰爭給他國造成苦難這一事實,日本媒體鮮有反思,甚至有意無意地加以回避。
近年來,日本社會右傾化加劇,美化侵略歷史、淡化戰爭責任的“歷史修正主義”言行不斷出現。安倍政府還強行通過新安保法,結束了日本戰后“專守防衛”的政策。
《東京新聞》等被認為具有自由主義色彩的媒體在15日的報道中對新安保法、修憲動向等提出批評。《日本經濟新聞》在社論中說,“若日本首相和閣僚參拜靖國神社,就是向世界發出‘日本在美化那場戰爭的錯誤訊息’”。
而保守媒體《讀賣新聞》則宣稱安倍談話受到美國肯定,並宣稱中國“一再打‘歷史牌’”,鼓動日本政府進行反擊。《產經新聞》鼓吹日本擺脫戰后體制,甚至要求安倍參拜靖國神社。這家媒體還在頭版以四分之一的版面,刊登一篇否認“慰安婦”存在的報道。
值得一提的是,《每日新聞》社會版的一篇人物報道猶如一股“清流”。這篇約佔四分之一版面的報道介紹了一名廣島女性戰爭親歷者對加害責任的反思。86歲的岡田黎子戰時曾在一家毒氣制造廠工作,目睹了廣島遭受原子彈襲擊的慘狀。戰后,她得知自己參與制造的毒氣造成無數中國人慘死,多次向中方致信表達歉意。
“一提起廣島,容易強調原子彈轟炸的受害一面,但我們也是戰爭的加害者。要讓日本民眾知道,戰爭有受害的一面,也有加害的一面。”岡田黎子說。
民眾:“受害意識”大於“加害責任”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