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0歲的山田有子從事銷售工作。被問及8月15日是什麼日子時,她稍微猶豫后笑著說:“是終戰日吧,這個學校教過。”“我知道‘終戰紀念日’是個重要的日子,但我工作之余也沒有精力去主動了解。”她接著說道。
比起“投降”“戰敗”,“終戰”是個中性詞,隻代表戰爭結束。
在德國薩克森豪森納粹集中營,展出的是納粹所犯罪行的事實和數據,狹小昏暗的牢房、用於大規模殺戮的焚尸爐和毒氣室被完好地保存下來。而在日本最有名的戰爭紀念場所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只是重現了日本人遭受原子彈轟炸的慘烈景象。
“加害者”無形中模糊成了“受害者”。甚至連離那段戰爭最近的人,除了戰爭可怕這一客觀印象以外,也沒有清晰的責任概念。
橫濱市民庄野杏子已過退休年齡。她說:“對於80多歲的人來說,‘8·15’是個刻骨銘心的日子。這一代人都經歷了戰爭的慘禍和恐怖,都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走上戰場。”“戰爭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也沒必要追究這些(責任)問題,但是日本今后應該走和平道路。”
東京海洋大學研究生鈴木隆一說:“雖然覺得(對於戰爭)應該反省,但並不覺得要一直反省下去。”
過去的事情是否要追究?錯誤是否需要一直反省?
紐倫堡審判開庭70多年以后,德國仍在追責,今年將有3名超過90歲的老人因涉嫌參與屠殺猶太人接受審判。2013年,現任德國總理默克爾承諾對二戰受害者承擔“永久責任”。日本作家村上春樹說,日本需要一直道歉,直到這些國家說足夠為止。
日本共同社去年一項輿論調查顯示,“通過包括戰爭等直接經驗”了解日本侵華和太平洋戰爭的人隻佔受訪者的6%,而相同回答在1994年的同類調查中佔34%。認為上述戰爭“是侵略戰爭”的佔49%,認為是“自衛戰爭”的佔9%,認為“不好說”的佔41%。
“從迄今自己學到的知識,坦率地說並沒有日本侵略‘諸外國’的實際感受和概念。”東京海洋大學四年級學生山田大介說,“實際上包括自己在內不了解戰爭的人們,即使知道‘侵略’這一事實,但也不知道真正意味的是什麼。”
近年來,日本教科書逐漸模糊或去除日本侵略歷史。日本文部科學省春季公布新的高中教科書審定結果,大量刪減體現南京大屠殺日軍殺害中國平民人數的內容。2012年以后,“慰安婦”這個詞已經從初中教科書中完全消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