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7日,在广岛县吴市的旧日本海军墓地上,“战舰大和会”又按例举行了已经持续了10年的纪念仪式。面对参加的遗属、海上自卫队官兵和海上保安大学师生,发表纪念讲话的会长广一志又发表了一番既要继承英灵遗志、将其传于代代子孙,又要为世界和平继续做出贡献的发言,不禁让旁人产生大和号战列舰是在维护和平的战争中光荣沉没之感。试看当年276名幸存者的回忆,有的惊骇于倾覆时的血海与天降的铁雨,有的痛感于特攻作战的愚蠢与战友的伤亡,有的只为看到初升的太阳、苟存性命而喜悦,有的只是漂浮在海上一遍又一遍地想念家中的亲人。诚然,这些战争体验揭露了战争的残酷,强调了生命的可贵,戳破了日本军人“一心报国”的神话。然而,如果所感仅限于此,那么也就只能称得上是“哀之而不鉴之”了。大和号或许正是日本社会某种复杂情绪的集中体现,在加害者和受害者的两种身份中,有意无意地忽略前者。
毕竟,战争并不是地震海啸,亦非暴雨狂风,亲人间的生离死别、财富生命的付之一炬也绝非祸起无端,如果当初日本没有一场接一场地发起对别国的侵略,那么大和号战列舰及其船员想必也能等到悠然退役的万里晴天。对其最好的纪念,应当是决然摆脱暧昧不清的“受害者观念”,正视每一个人在日本走向战争的道路中所应负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止戈为武、铸剑为犁,才能让如今的百舸千帆再不复为后人所哀婉凭吊。(作者肖河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