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日本频道>>中日经济交流网>>中日万象

抗战大后方的“钢铁记忆”【2】

2016年08月15日16:57  来源:新华社

中国抗战大后方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周勇说:“钢迁会主导了大量机器设备的西迁,上演了长江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历经坎坷、牺牲巨大。这种拼命精神和牺牲壮举,对全民抗战起到了精神上的鼓舞作用。”

1939年2月,钢迁会第一个钢厂在重庆正式投产。至此,一场更为血腥和顽强的“钢铁抗战”就此进入高潮。

据了解,从1938年2月至1944年12月,日军飞机对重庆进行了长达6年10个月的战略轰炸,而钢迁会是其中的主要目标。

曾亲历日军轰炸的老工人邹宗友说:“我们当时一边安装设备,一边生产,一边还得躲避轰炸,每天都要注意高处挂出红气球没有,如果挂了,就预示着日军很快就要丢炸弹了。尽管如此,我们仍希望多炼一些钢铁出来支援兄弟兵工厂,多出产一些子弹、枪炮,好狠狠地回击日本侵略者。”

温勇耀告诉记者,据不完全统计,仅记录在案的较大规模的轰炸就至少有3次,死伤员工约200人。

“钢铁是当时战争中最稀缺的物资,抗战期间,中国生产的武器有近60%出自二十一兵工厂(现长安厂)。而厂内生产武器所需的钢材,绝大部分都来自于钢迁会钢厂。”周勇说,钢迁会生产的大量钢材,通过制造成武器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战场前线,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资料记载,1940年至1945年钢迁会钢铁厂共生产生铁96057吨、钢28657吨、钢材15456吨,分别占抗战时期大后方钢铁总产量铁的90%、钢的65%、钢材的40%。

在档案馆里,记者见到了当时钢迁会工作人员的一份手记:“抗战是这样紧急,人们的生活是这样煎迫。我们的生活目标不是为了钱,也不是为了利,我们只有一个愿望,一个思想,一个期待,那就是努力造械,争取抗建大业早日的完成,以及和平的早临。”

如今,一些在抗战时期用于生产钢铁的老机器,仍留在了大渡口的重钢老厂区。这些烙印着历史痕迹的齿轮似乎在提醒着人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新华社记者:陈舒、刘恩黎、柯高阳

(责编:袁蒙、张丽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