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日本频道>>中日经济交流网>>中日万象

抗战大后方的“钢铁记忆”

2016年08月15日16:57  来源:新华社

这是值得永远铭记的一天。71年前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胜利的喜悦中,人们不会忘记,有这样一家企业,抗战期间生产的钢铁产量占据全国大后方钢铁总量的90%;这家钢铁企业,在西迁过程中上演了长江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家迁至重庆的企业,在遭受日军长达6年多的连续轰炸下,却不曾停过一天工,持续不断地向前线供应着制造武器所需的“银色血液”。

这就是当时位于重庆大渡口区的钢迁会(现重钢集团),其前身是中国近代实业家张之洞创建的汉阳铁厂。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位于中国东北、华北等地的钢铁厂相继落入敌手,海港、码头等也被日本人封锁,进口钢铁来源断绝,国内钢材和生铁奇缺。

“1936年中国钢铁年产量仅14万吨,而当时全国的消耗量已达75万吨,相差约60万吨,完全依赖进口来弥补。”重钢集团档案馆馆长温勇耀说,随着这些进口源头被日本人封锁,钢铁可以算得上是当时战争中最稀缺的物资。

在这样的情况下,为抢在日军攻陷武汉前将汉阳铁厂的机械设备和钢铁物资转移,1938年2月7日,汉阳铁厂奉令迁渝,同年3月,钢铁厂迁建委员会成立。5月,决定将厂址设在如今的重庆大渡口区。

5.68万余吨机器材料(其中专属钢迁会的3.7万吨),长达900公里的距离,日军不断轰炸,这一路何其艰难!

据了解,在1958年峡江航道整治前,由于夜航风浪大,危险系数极高,大小船舶一律不能夜航。“可是,当时形势所迫,只能日夜航行,就想尽快将物资转运。”温勇耀说,一面要躲轰炸,一面要斗风浪,西迁进程困难重重。

据史料记载,运输途中,行船在湖北省内即遭日机轰炸9次,炸死员工23人,伤50余人,损失物资2000余吨。尽管如此,押运人员用汗水、热血乃至生命,换取了数万吨兵工物资的安全抵达。

(责编:袁蒙、张丽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