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日本频道>>中日经济交流网>>中日万象

借鉴东瀛养老模式 张军:养老“居家照护”的领航者

2017年07月04日16:13  来源:新民晚报

图说:张军与居家养老的老人聊天

创业者张军是“80后”,从日本九州大学商学院毕业,在麻生介护护理机构专业学习介护服务后回到了上海。他的理想,是开一家公司专门为老人提供“居家照护”。

2011年,上海首家居家康复护理机构——福寿康成立。6年来,张军和他的团队大胆探索,经历了养老居家照护的从无到有,见证了上海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福寿康”也成长为养老居家照护行业的领航者。

上海“居家照护”需求大

张军周围不少朋友的父母依次迈进“花甲之年”,这些朋友大多是独生子女。政府发布的老龄人口信息也显示,第一代独生子女父母陆续进入老年期,逐渐成为新增老年人口的主体。忙碌的独生子女就是想照顾病中的老人,也是有心无力。而且,这些老人多是地地道道的中等收入群体,不是“低保老人”,不享受政府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的种种优惠。

张军还看到,不少三甲医院都挤满了打吊针的老人,其中不少人不是医治无望,就是治疗后需要回家康复,但老人们还是想留在大医院里。如此“拥挤”的一个原因是,老人们青睐医院里专业的医护,还能享受医保报销,这些都要好过住养老院或者请护工。但“拥挤”是有代价的——卫生部曾经有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平均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部人口平均消耗卫生资源的1.9倍;如果按照三级医院平均住院时间是12天计算,一个患者占用一张床一年,就会影响30个患者住院治疗,在三甲医院,一张床被占用一年的成本高达20多万元。

“如果老人们能在家中得到照护,不仅能缓解医院里的拥挤,更是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现实问题。”张军说,日本是老龄化国家,借用“介护制度”为老人提供居家护理。是否可以借鉴“介护”,化解上海老人居家护理难题,他想试试,就在工商注册登记了居家老人照护机构。

居家照护有了制度保障

老人常年卧床,护理人员帮老人预防褥疮;老人有吞咽功能障碍,吃饭前,护理人员帮助老人活动口腔肌肉,防止食物误入气管;洗澡前,护理人员为老人量了血压,再试试水温,状况可以,再入水……

总之,居家护理要干的活儿,不是一般钟点工能干的,也不是医院里的医生护士要干的,而是受过专门医疗照护训练的专业人士,上门为老人提供基本的照护服务。

创业之初,张军的公司一共为10多位老人提供“居家照护”。“价格,是当时遇到的关键问题。”张军说,如果收费低了,公司就难以为继;如果收费高了,老人们承受不起。“其实,不少基本护理项目,住院的话,是可以享受医保的。但如果在家里由我们提供服务,当时是不能由医保支付的。”

这10多位老人的经济状况大多属于中等收入,服务费用是60-120元/小时,平均70元/小时。“如果居家护理的一些基本项目也能享受医保,那一定会让更多的老人’付得起’。”张军说。

可喜的是,“福寿康”在探索中遇到的瓶颈,得到社会各方的高度关注,两项关键制度设计,让居家照护看到了希望。

2013年,上海“老年护理保障计划”在6个街镇试点。当时就明确:达到80岁以上,居住在家或在养老机构,经过评估因为疾病、生理功能衰退而达到轻度、中度、重度护理需求等级或患有慢性疾病的独居老人,给予“老年护理费用专项补贴”。2016年,地方立法明确全市建立“老年照料需求评估制度”,老年人如果有照料护理服务需求,且符合规定条件,就可以按照全市统一的标准对老人的失能程度、疾病状况、照护情况进行评估,以此确定照料护理等级;其中,高龄、无子女的老年人享优先保障,经济困难的老年人享适当补贴。

同时,立法明确“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需求。一种预期是,通过各类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医疗需求,逐步扩大老年人常用药品和医疗康复项目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减轻老年人的医疗康复负担,让更多老人享受专业照护服务。

这些制度设计,为养老服务带来利好。2015年,普陀区成立康普护理站,福寿康成为“上海高龄老人医疗护理保障计划”第一批试点机构,截至今年4月,服务人次超过7.8万。

(责编:张璐璐、张丽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