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視 頻|政治熱點|經濟聚焦|中日投資|科教信息|展會資訊|企業動態|文化採風|中日萬象|圖 片|留 學|熱 評

現在位置:中日經濟交流網>>中日萬象更新:2014年09月09日17:01

專訪社科院學者劉志明:中日傳播應避免商業民族主義【3】

在日本留學期間的劉志明先生(本人提供)

記者:到日本之后對日本、日本人的看法有沒有轉變?

劉志明:首先,對日本的印象。我們一般認為作為資本主義國家會存在很大的貧富差距,但實際接觸下來,發現在日本的貧富差距非常小。印象很深的是一次學校組織“見學旅行”,汽車行走在山路上,深山裡有看到一棟棟房屋,房子都很漂亮,門前都停著汽車,和城裡的生活沒有什麼區別。當時,我們腦海裡的觀念是農村生活會比城市差很多,但這種差異在日本是看不到的。

其次是對日本人的印象。出去之前和日本人打交道不多,所以對日本人的印象還是臉譜化的,比如認真、講禮節,但有些死板等等。去了之后,接觸多了,發現日本人有很明顯的兩面性,在不同場合表現會有很大不同。比如學校的指導老師,平時是個非常嚴肅的人,但下課后會請學生去喝酒,到那時就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所以,認識到日本人的兩面性,是准確理解日本的關鍵。

記者:留學期間最深印象的事情是什麼?

劉志明:日本人的防災意識和在災害發生后的表現。很多小學或比較寬闊的場地,都挂有災害避難所的標志。平時會有防災訓練。因此,在災害發生時,日本人往往表現的很鎮定,井井有條。1995年我再次去日本,那次不是留學,而是到日本神戶大學任教。到達日本那一天,正好趕上神戶大地震,因為我經歷過唐山大地震,因此對於地震有種特殊的感受,心情很復雜。但令我吃驚的是,到神戶之后,看到的現場並沒有電視中那麼強烈的災害氛圍,災民也沒有太多情緒化的表達,救災一切都有條不紊的進行。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是,我們通常會認為災難發生時,應該“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但日本沒有,他們是地方自治,救援主要靠當地自治體,其他地方隻做出一些輔助支援。

我們國家發生地震后,媒體會進行大量報道,各界全力支援獻愛心。但一般一兩年,就會被外界淡忘。日本的做法是,針對災害發生的背景、原因,通常會進行持續深入的研究,並通過修改法律,改進設計、施工加以完善。甚至社會科學、人文學者也參與相關研究。因此他們對災害的研究與反思很全面、很透徹,並且切切實實能夠應用到下一次的災害應對中。我覺得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責編:任石、張璐璐)

DV大賽

中日熱點點評更多>>

  1. 繽紛水母世界

        在香港海洋公園山頂纜車站旁有一座以水母為主題的展館...【詳細】

  2. “大黃鴨”與游客見面

        近日,2013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召開新聞發布會,霍夫曼正版“大黃鴨”在京展示...【詳細】

  3. 3D地畫群亮相長春街頭

        一組惟妙惟肖的3D地畫亮相長春街頭,讓大量市民逛街的同時也體驗到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所帶來的刺激與樂趣...【詳細】

  4. 環球金融中心舉辦“蠟筆小新展”

        2008年10月正式啟用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今年舉辦開業五周年慶祝活動...【詳細】

主編推薦



中日經濟交流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