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視 頻|政治熱點|經濟聚焦|中日投資|科教信息|展會資訊|企業動態|文化採風|中日萬象|圖 片|留 學|熱 評

現在位置:中日經濟交流網>>中日萬象更新:2014年09月09日17:01

專訪社科院學者劉志明:中日傳播應避免商業民族主義【4】

記者:回國后,您從事了什麼工作?請簡單介紹一下您現在的工作內容。

劉志明:98年回國后我就進入到社科院工作,研究方向是跨文化傳播,重點是中日傳播。當時,中日關系摩擦不斷,呈現逐年惡化的趨勢。其中,很多問題與兩國媒體報道或相互輿論的惡化有關。為此,一些從事中日研究、報道的學者以及媒體人士共同發起成立了中日傳播研究會,專門研究探討中日報道、中日輿論、中日經濟和文化交流中的傳播問題等。用了差不多10年時間,每年舉辦研討會、論壇,出版了很多調研報告、論文集等。

一開始,大家往往是互相指責,把中日關系惡化的原因歸結於對方,但通過不斷交流,逐漸發現造成報道和溝通差異的更多是媒體報道體制的問題。當然也有歷史、文化、民族性等方面的影響因素。但有些東西是可以超越的,雙方在形成共識后,可以努力去避免這種偏差。我們覺得這是很有意義的嘗試。

記者:如何看待目前的中日媒體報道狀況?

劉志明:2010年后,中日關系逐漸惡化,特別是2012年日本實施所謂“釣魚島國有化”之后,中日關系的基礎遭到嚴重破壞,兩國關系跌入歷史最低谷,隨之而來的是兩國民意的急劇惡化。以日本為例,在去年的調查中,回答討厭中國的達到70%,回答喜歡中國的不足4%。這和30年前相比,結果幾乎完全顛倒。當然,其背后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很難歸結到一個因素,但媒體在其中扮演的重要的角色。日本媒體出於其自身商業利益,比如提高收視率或迎合讀者,往往渲染和擴大中國威脅論,對右翼的言論不加批判和鑒別的直接傳播。這種放棄客觀報道原則,以渲染對立和矛盾獲取媒體商業利益的做法也被稱之為媒體的商業民族主義。這種現象同樣在部分國內媒體上也看得到,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和警覺。

記者:您對准備或者即將赴日留學的學生們有些什麼建議?

劉志明:和我最初去日本25年前相比,中日間的差距有了極大縮小。那時候,日本的經濟總量是中國的7倍,現在則是中國在經濟總量上超過了日本。今后,這個趨勢還會繼續持續。有些人可能認為,日本已經開始衰落,沒有必要向日本學習了。但我認為這是一個認識誤區。中國正處在經濟社會轉型期,面臨著從中等收入國家向初步發達國家邁進的挑戰。作為世界上少有的成功超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日本很多經驗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汲取的。其他方面諸如環保、食品安全、養老、社會福利、城市建筑規劃、工業設計、旅游資源開發等領域,很多是需要我們長期深入學習的。有人說,我們還需要繼續向日本學習50年,這種說法有一定道理。所以,如果說到去日本留學建議的話,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明確留學目的和調整留學心態。(張麗婭)

>>《留日歸國人士系列訪談》專欄

(責編:任石、張璐璐)

DV大賽

中日熱點點評更多>>

  1. 繽紛水母世界

        在香港海洋公園山頂纜車站旁有一座以水母為主題的展館...【詳細】

  2. “大黃鴨”與游客見面

        近日,2013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召開新聞發布會,霍夫曼正版“大黃鴨”在京展示...【詳細】

  3. 3D地畫群亮相長春街頭

        一組惟妙惟肖的3D地畫亮相長春街頭,讓大量市民逛街的同時也體驗到這種特殊的藝術形式所帶來的刺激與樂趣...【詳細】

  4. 環球金融中心舉辦“蠟筆小新展”

        2008年10月正式啟用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今年舉辦開業五周年慶祝活動...【詳細】

主編推薦



中日經濟交流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