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中威船案”庭審休庭后部分律師團成員合影。
兩艘船、四代人、七十七年。
民國時期的上海“船王”陳順通和他的子孫們,終於從日本企業那裡獲得了應有的賠償。
日本侵華戰爭前夕,陳順通將他所創辦的中威公司兩艘輪船租借給日本大同海運株式會社(后稱“大同”)使用。次年,這兩艘輪船突然“神秘消失”。
從狀告日本政府到起訴“大同”……整整77年,陳氏的追討官司經過四代人的“接力”,終於有了結果。
今年4月19日,上海海事法院扣押日本商船三井株式會社的輪船“BAOSTEEL EMOTION”號,迫使“三井”履行法院在7年前就做出的判決,賠償中威船運公司和原告陳震、陳春兩人1.9億元人民幣。
遺憾的是,“船王”陳順通的第三代子孫、“中威船案”最重要主角陳春,未能等到船案最終的執行,已先於兩年前離世。
這是一個經歷將近一個世紀、投入幾代人心血的家族傳奇。
“船王”傳奇
20世紀初葉的上海,十裡洋場,一派繁華。這裡是蜚聲世界的“東方巴黎”,遠東的經濟、航運中心。無數的中國家族企業在這裡孕育、生長,經歷繁榮和挫折,或消失於歷史,或綿延至今。陳氏家族的中威公司就誕生於此。
陳氏家族的故鄉在浙江寧波冠英村。浙江寧波人以精通商道著稱於世,尤擅航運行業。上世紀初,寧波隻有一條航線通往上海,卻走出了一個在世界航運史上佔有一席之地的“寧波幫”。其中包括知名的實業家、“華人世界船王”包玉剛等等。
1909年,隻有14歲的陳順通乘著父親的木船,沿著鄉鄰前輩的航線,懵懵懂懂地闖進了上海灘。
經過同鄉的引薦,陳順通到一家汽船公司學習航海業務。很快,這個聰明的寧波小伙子從一個見習水手變成了海運船長。
運氣總是眷顧努力的人。1926年北伐戰爭中,一次偶然的機會,陳順通成功解救了“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張靜江,並把他安全護送到大連。
因為賞識陳順通的勇敢機智,張靜江全力舉薦這位沉默寡言的年輕人擔任國民航運公司的經理。
從此,陳順通肩負起了為北伐軍暗中輸送軍火的使命。
北伐勝利后,張靜江任浙江省主席,任命陳順通為浙江建設廳廳長兼內河招商局局長。但是,志在海運的陳順通不久便辭去了政界職務,雄心勃勃地決心獨資創辦自己的海上航運企業。
張靜江聽說陳順通有此願望,提出要將原屬國民航運公司的一艘貨輪“太平”號送給他。
生性要強的陳順通沒有接受無償恩賜。多年在上海灘商界的摸爬滾打,他獲得了豐富的人脈和極好的信譽,再不是剛來的那個毛頭小子了。聞名上海的均泰錢庄經理錢聲遠基於對陳順通的信任,給了他高額的貸款。於是,陳順通在不到四十歲時,便買下了陳家的第一艘船——“太平”號貨輪。
1930年9月1日,由陳順通任經理的中威輪船公司正式成立了。
陳順通之所以把公司命名為“中威”,因為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家獨資創辦的海運公司,意為“揚中華之威”。
檢修后的“太平”號貨輪很快投入了運營,不足4年時間中,中威公司又向英國和澳大利亞購進了三艘貨輪,命名為“新太平”、“順豐”、“源長”。
至此,中威公司的輪船總噸位超過二萬噸,在當時中國航運界居第二,躋身世界著名航運公司之列。“中威”的航線由國內伸展到東南亞各國,他又開辟了中蘇航線,北上海參崴。
陳順通的海運生意做得順風順水,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船王”。
根據陳順通之孫陳春的回憶,1936年陳順通的母親去世,蔣介石曾贈匾一副,上書四個大字:“母儀天下”。可見陳氏家族確實顯赫一時。
“船王”未曾想到的是,“中威”的榮光在不久后便成為了慘淡的浮雲。
1936年前后,中日關系雖已經十分緊張,但是民間貿易並未中斷。這年10月14日,陳順通代表“中威”與日本大同海運株式會社簽訂了定期租船合同。
合同中約定:
將六千七百噸的“順豐”號與另一艘五千噸的“新太平”號租給大同使用。從船舶交付之日算起,租期為十二個日歷月。租船合同於1936年11月1日上午6時正式生效,租船人自1937年12月1日起收回船隻並收取租金。
為了防止可能出現的意外事故,“中威”又以高額保險金,分別將兩輪向日本的“興亞”、“三菱”兩家海上保險株式會社投了船體保險。
這一次,幸運之神似乎是故意“戲弄”了陳順通——就在“中威”與日本企業“大同”的合同期內,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爆發。
“大同”從此斷絕了和“中威”的聯系。
![]() |
(責編:任石、張璐璐)
中日經濟交流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