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日本频道>>中日经济交流网>>文化采风

必读!有趣的中国【2】

2016年08月26日14: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人民日报》有很多

  有趣故事和深刻观点

自称“比新中国年长一岁”的三潴就读东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时,《人民日报》是系里的指定教材。上世纪80年代初,三潴在担任日本青年友好访华团翻译时,发现自己分不清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他下决心自我挑战——每天4点起床阅读《人民日报》,这一习惯保持至今。

三潴说:“我非常庆幸当初的决定。通过阅读人民日报,我对中国的了解从片断变为整体。”一开始,人民日报只有8版,但全部念完要花很多时间。这些年,人民日报版面不断增加,从2009年的16版扩充到现在的24版。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每天花费的时间却减少了。

在长期的汉语教学中,三潴发现日本学生学到一定阶段后会遭遇“瓶颈”,原因是日本汉语教学体系中缺乏对议论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而《人民日报》的许多文章属于标准的议论文,是非常好的教材。

2007年前后,他在阅读《人民日报》的过程中也发现了新的变化——反“唯GDP论”、反腐败等话题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报纸上。他认为,这反映了中国党和政府的自净能力。他萌发了通过《人民日报》让日本读者更客观公正理解现代中国变化的想法。

三潴教授说:“在多数日本人印象中,《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虽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很刻板。我要告诉读者,《人民日报》上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和深刻的观点。”

三潴设计了一个有274个条目的分类索引。他每天精读3篇《人民日报》报道,每个月从中选出8篇备选,到年底再从中精选出60篇,归入15个主题翻译结集。反映中国普通人的生活和心态、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是其选择译文的重要标准。

翻阅三潴为这一系列丛书撰写的序以及15个主题的划分,记者惊讶于他对中国热点把握的精准以及对中日两国共同面临问题的情之切、思之深。

在今年新书的序言中,他写道:大多数日本人认为,和《人民日报》相比,日本报纸的报道更客观。但我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人民日报》更加客观。中国有“他山之石”一说,“好的就是好的”。即使在中日关系恶化时期,对日本的优点也始终抱着谦虚坦荡的学习态度予以报道。而日本报纸对中国总是抱着批评的态度,对中国值得学习的地方视而不见。

(责编:袁蒙、陈建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