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日本频道>>中日经济交流网>>中日万象

“日本八路”被俘由冈村宁次亲自审讯 英勇就义【3】

2015年12月18日13:43  来源:解放军报

正如毛泽东所预言的那样,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游击队以及各抗日根据地开展的形式多样的对敌宣传攻势,很快成为瓦解敌军的利器。

1939年3月,舒同在《晋察冀军区部队最近政治工作概况》中统计,两个月内,4个分区共写标语21370条、散发传单79000份,“凡是接近敌人的房屋、树林、厕所、室内外, 差不多满布起来了,并相当带艺术化。”不少日军士兵捡到我军的宣传品后偷藏在身边经常翻看,有的把标语抄在日记中,有的把传单寄回国内家中。被俘和投诚日军中,一半以上带着印有“持此通行证,我军保障诸君生命安全,并以同志对待”内容的通行证。

利用夜暗条件,对日军碉堡或据点进行喊话、唱日本歌曲,被我军形象地称作“上夜课”。1943年深秋,反战盟员石田雄到山东文登县城据点喊话。敌人正想开枪,石田雄用优美哀伤的男高音缓缓地唱了起来:“夜半人静月更明,寒光斜射照进窗。期待在渺茫异国的丈夫啊!妻子和孩子非常寂寞和悲伤……”歌声随风吹进碉堡,日本士兵思乡厌战之情油然而生:“你唱得太悲哀了,我们很难受。”

给前线官兵送慰问袋是日本的风俗。日军侵华初期,日本士兵平均每人每年收8至12只,里面装的食品和物品也比较精致高档。随着战事的发展,到1941年,每人每年仅能收到3只,所装物品质量也大大降低。针对这种情况,我军每逢春节、樱花节、盂兰节等日本传统节日,都将装有烟、酒、毛巾等日用品和慰问信的慰问袋分送至各日军据点外,借机开展政治宣传。1943年4月,八路军渤海军区敌工科的同志折了几支含苞待放的樱花和慰问品一起装进袋子里,夜间放到陇海路北侧东海县桃林镇敌军碉堡外,然后喊话离开。第二天一早,再安排亲我的伪镇长派人将慰问袋送进碉堡。日本兵谁也不敢动,怕有爆炸物,就让送去的人退到碉堡围墙外解开袋子,里面有烟、酒、樱花、慰问信,还有一首根据唐朝诗人杜牧名作《清明》改写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堡上官兵欲断魂。樱花美酒何人送?岭树村烟八路军。”后来,据伪镇长反映,日军小林队长看了信和诗后情绪低落,对前途感到茫然。

(责编:袁蒙、许永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