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战同盟”鲁中支部支部长金野博经常同我武工队一起深入敌占区开展工作。1945年春,他在日照县付瞳一带被捕,面对敌人的刑讯英勇不屈:“只要我不死,仍回到八路军去。”一直到他被敌杀害,其随武工队活动期间住过的10多家“亲戚户”没有一户暴露受害,他接过头的敌伪军关系,没有一个人被供出受牵连。
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共有36名日本“反战同盟”成员为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至今在中华大地传扬。
八路军在饮食上优待日军战俘
俘虏学校的奇迹
1944年10月21日,美国外交官埃默森、美籍日本人有吉幸治飞抵延安,考察八路军的宣传原则和艺术,特别是对日本俘虏的教育方式,以作为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对待日本俘虏的借鉴。
他们逗留了近两个月,发现在延安日本工农学校所接触的学员个个欢声笑语,与在重庆见到的那些身戴镣铐、表情麻木的日军俘虏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事后,埃默森总结了延安模式的5点成功经验,其中特别指出:“日本工农学校的教育是促成他们转变的决定因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