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日本頻道>>中日經濟交流網>>文化採風

“讓日本人真切感受到與中國書法的淵源”【4】

2015年05月06日16:52  來源:東方早報

郭同慶:以前我住東京品川。回歸書畫隱居后,我搬回了群馬。20年前我在群馬買了隱居用的“草廬”。這個帶一個院子的草廬也不小。早上能在院子裡打太極拳,妻子養魚種花。我有被譽為“關東第一桌”的大書桌,因為可以畫八尺整張的作品,我十分知足。還有挂有唐雲、錢君匋兩位老先生題寫匾額的書房“謙石廬”。我不去東京上課時,就在“謙石廬”研究章草蘧草。也在補文學歷史課,也學著詠詩作句。正在努力將以日語為工具思維的大腦轉換為原來的母語思維。

藝術評論:您教書法,又是從上海出來的,那麼您在講座中怎麼講解與海派的藝術淵源?

郭同慶:海派是包羅萬象的。

藝術評論:有一個說法是海派本來就是海派無派。

郭同慶:對,海派是歸納融合的,在上海時間長了,誰都是海派。

藝術評論:其實從某種角度說這是個地域名稱。

郭同慶:我本身是海派小小的一員,所以我去年的書法巡回展叫“墨海一粟”。實際上東京中國文化中心教什麼呢?我曾搞了一個千字文學習講座,每次我們一起學“四字一語”。我們學它的內容,用各種字體來去學習書法的寬度。現在目前是楷書為主,還有隸書、草書,以前還有行書,兩個小時講座,要全部寫是寫不深、寫不透的,比較淺的,但一開始三年是每周一次,回家練習,所以按照這個是吸取日本的一種教學方式。老師綜合性地參考各方面資料寫歐陽詢風格的楷書,我的楷書是歐陽詢風格,帶一點北魏的味道,力量比較強。今年4月日本新年度,為了紀念自己的先生王蘧常先生誕辰115周年——就是把海派很重要的一個大家的字體與精神傳下去——成立了一個王蘧常先生顯彰會,現在會員還比較少,主要是我的學生。等於是讓會員們學習研究他們師爺的書體。海派東漸,是建立在這種傳播的基礎上的。說一句較極端的話,沒有吳昌碩的弟子河井荃廬在日本的傳播,光靠王一亭的努力,日本也不會形成如此廣泛的吳昌碩支持層的。

(責編:任石、張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