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日本頻道>>中日經濟交流網>>文化採風

“讓日本人真切感受到與中國書法的淵源”【8】

2015年05月06日16:52  來源:東方早報

郭同慶:每日書道會也不是千篇一律的。作為初級階段每個書法家要打基礎的時候,他們都有過程,他們創造了以后就把這些給扔了的書家比較多。背道而行的話,才能創造的成分大。所以不一定完全要繼承,但是你的創新裡邊有傳統的成分的話,你的創新有一個深度大家容易接受。有一些東西就像畫一樣的,別人看不懂的。日本的書法教育,主要是各個書法教室在上面有一個大的會,這個會的會長就等於是一個祖師爺,他每次把自己寫的字印在會裡的雜志書上。那麼大家通過老師的這個字體回去再臨,臨了以后交給他,他叫幾個助手給他評,這一期雜志誰臨這個臨得好,老師的作品這麼大,把得獎的作品小一點放在上面。這樣就有一個程序讓你慢慢往上走,不一定台階高了就水平高了,他那是按照他的要求來衡量你的。

藝術評論:不像我們國家有民間的有官方的,當然官方的比如中國書法家協會也有很多的爭議,可能大家對這種機制有一些討論。像日本的書道協會和中國的書道協會,他們對中日交流怎麼看?

郭同慶:1972年以后日本是發達國家,他們覺得這個文化的根源在中國,所以就有大量的書法團體去訪問碑林或者是各種書法名家的故居,這個交流很頻繁。主要的就說青山杉雨跟村上三島,一個是關東一個是關西,這兩個人是上世紀80年代的兩個書法巨頭。一個是研究趙之謙吳昌碩,一個是研究王鐸。其實王鐸等是通過他們在日本受到推崇,在中國才引人注目,很多都是倒進口的。村上三島是研究王鐸的,他本人是寫連綿字體,把這個線都連起來,把王鐸夸張化,他有一個王鐸顯彰會,就研究王鐸的。關東那裡有謙慎書道會——他們把趙之謙的謙字放在裡面,西川寧是當時主要的角色,都是趙之謙的研究大家,是很講研究中國明清字畫。現在這個傳統還繼續走,還有就是漢字派,也是研究中國文人生活和創作背景的,都是很講究這種中國傳統的,從形式上要讓你進入這種氣氛,他們也學中國文人作詩,寫自詠詩,自己寫的挂在那,用書法寫出來。

藝術評論:這個中國現在也有一些回歸。

郭同慶:我們應該回歸古典,而研究和開拓新的書法境界。我以為:交流十分重要。交流可以知彼之長,補己之短﹔交流可以共同發展。■

(責編:任石、張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