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日本頻道>>中日經濟交流網>>文化採風

“讓日本人真切感受到與中國書法的淵源”【6】

2015年05月06日16:52  來源:東方早報

郭同慶:那當然。

藝術評論:這裡面還涉及一個問題,老一輩日本人對中國文化、中國書法其實是理解比較深的,后來戰后成長起來的更年輕的人,不知道你的學員當中三四十歲的人有嗎,從你的教育經驗看,他們的理解是不是有一些差異?還有一個問題,他們之所以這麼熱愛書法,有沒有感覺到對中國書法的認同感和向心力?

郭同慶:中國書法跟日本書法原點是一樣的,也都是我們秦漢文化或者大唐文化,到三國魏王已經頒發“漢倭奴國王印”給他們了。所以原點是一樣的。但明治維新以后,日本人要脫亞入歐,在政治上是引進歐式的議會體制,經濟上產業革命,所以成為工業強國。在文化上明治維新就是政治和文化的聯系,體制、內容,他放棄了古漢語的教育,明治以前的日本文人會念漢文、寫漢詩,他的學校教育必須要寫漢文,就等於寫文言文一樣。日語中間有的中文漢字后天都是保持的,但一般的人已經不學古漢文了,或者一般的中文課就不學了。基於這樣的情況書法也受到影響,他們要把書法、繪畫列為他們自己的文化,都成功了。到歐洲去,有很多人說書法是日本的,為什麼?他們經常去搞展覽,我們上世紀70年代、80年代還在忙溫飽的時候,他們已經在紐約、巴黎搞書法展覽了,他們先把書法弘揚在世界,西方人知道日本有很多的書法大家。那種人幾乎不是書法的傳統派、保守派,幾乎都是以日本自己的民族文化為主的少字數,也就是寫一個字、兩個字的,一般都寫一個字的,還有叫前衛書法,這是抽象的。這種東西到西方去,他們很容易接受。這個是走得比較遠的,日本把書法變革了。其實傳統書法家在日本比較典型的是——謙慎書道會。創始人應該是西川春洞等,西川春洞是西川寧的父親,也是豐道春海的老師,他是傳統的。到豐道春海為止是傳統的,而從西川寧開始脫離傳統,西川寧本人對趙之謙很有研究,可是他要搞出一個民族性、個性,他開始把篆書用直線寫,用短折,把它折斷,折斷短線寫成方正的這種跟篆書的弧線優雅的傳統背道而馳,所以他就形成了一個個人風格和流派。青山杉雨、高木也是,與中國不一樣。所以他們是講日本人的情緒、感情,他們叫道不叫法,叫書道。道是學問、理念、境界,他要走自己的感覺,也就是玩得開心,寫得開心,表現個性。而我們書法就講究用筆,講究筆法的“法”。

藝術評論:但中國有句話“有法而無法”,先得有法才能無法。無法並不是說沒有法,它是有法的極致。

郭同慶:對,在包含的法裡面,而不去在意用什麼法來寫,那就變成超脫了,自然了,這是最高的境界。而日本幾乎是傾向於在感情上,在形式上,這個形式不是在怎麼用筆用鋒這個上,所以在紙張上、墨上,用竹頭的筆,各種材料上做很多的研究,墨有淡墨、深墨……這種形象上為了表明自己的個人文化、民族文化,他要遠離中國文化,要跟你區別化。所有日本的書法在於一個團體一個風格,個人風格很少,你進入這個團體基本上差不多的風格,你亂寫就會被踢出去。

藝術評論:而且這個學是一定要跟老師學,不是跟經典大師學,我們一般是跟歷史上各種經典學得多一點是吧。

郭同慶:經典大師也學,我們是老師引導他學,所以老師學問高了,弟子也高。日本的變革變得最成功的是日本畫。屆於西洋畫與中國工筆畫之間。

藝術評論:技法上后來也不一樣。

(責編:任石、張璐璐)